第十七章 日本通向战争之路
    2008-09-19        来源:中信出版社

引言

   1931年9月18日夜,驻扎在中国满洲的日本皇军爆破了南满铁路。爆炸的痕迹微乎其微,仅见于31英寸长的一段铁轨。几分钟后,一列特快列车飞驰而过,竟然毫无问题。日本人控制着铁路,他们故意这样做,其用意无非是要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同时又能加罪于中国。现在,日本陆军有了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的借口,并且立即开始行动。满洲事件标志着战后被日本人自己称为“黑暗之谷”历史时期的开始。

  甲午战争和1905年对俄战争的胜利,以及其后与中国缔结的一项条约,使日本在满洲取得了包括驻军在内的许多经济和政治特权。及至20世纪20年代末,全面控制满洲的计划在日本国内得到了强烈的支持。日本的某首相称满洲为“日本的生命线”。它能提供原料,为日本本土狭小拥挤的岛屿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对日本的军事力量至关重要。更有甚者,控制满洲对日本的安全具有重大作用,因为日本军方已经越来越担心苏联的共产主义和中国的民族主义对日本国形成的威胁。就另外一些与太平洋有关的大国来说,它们对日本这个在短短几十年内崛起的军事和经济大国,也越来越警惕。

“我们能否信任日本?”

  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助理海军部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审时度势,于1923年撰写了一篇题为《我们能否信任日本》”的文章。编辑在文章的序言部分介绍说,罗斯福在“任职期间,大部分时间的主要工作是准备与日本作战”。罗斯福在他的文章中指出:“远在1914年的事件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开以前,预言家们最肯定的就是美日战争。当时,其一触即发之势众人皆知。”然而,经过一番推理,罗斯福对他自己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十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日本变了。那个国家遵守它的国际承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军事秩序中,它站在英美一边,而在太平洋地区,“那里似乎有足够的商业空间供日本和我们在无限的未来和舟共济”。

  罗斯福的这番分析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日本的议会制度在运转。1921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避免了日美英三国在太平洋地区潜在的海军军备竞赛。从那以后,日本将其安全建筑在同美英列强的合作之上。但是,这一合作没有度过20年代。日本的军方特别是陆军终于控制了政府,日本在东亚踏上了帝国扩张之路,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将西方列强排除于它其后自诩的“大东亚共荣圈”之外。

  多种原因造成了这一决定性的变化。大萧条和世界贸易的崩溃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日本更加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与此同时,日本陆军及日本一些重要社会阶层陷入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道德的苦恼和自傲、对日本文化和帝国制度以及“王道”的盲目崇拜。那种其他列强故意约束日本,令其囿于二等地位,得不到在亚洲应得的一份的做法更是使上述现象火上加油。1930年2月,赞成延长同英美缔结的海军协定的日本首相浜口雄幸在选举中大获全胜,但几个月后反动派的力量就显露无疑。一名对同英美合作不满的日本青年在东京的一处火车站开枪刺杀了新首相。浜口雄幸始终未愈,次年逝世。随之而去的是合作精神。凭借“暗杀出政府”势力,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代之而起。日本还在满洲组织了一个新的傀儡政权,称之为满洲国,由被废黜的溥仪皇帝出任名义领袖。当国际联盟对日本在满洲的行为表示谴责时,日本怒冲冲地退出了那一组织,开始自行其是——走上了最终导致毁灭的道路。

亚洲新秩序

  其后几年里,东京把它的扩张描绘成了一种“使命”,说成是日本“在东亚的特殊责任”。日本政坛阴谋迭出,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和秘密社团甚嚣尘上,它们把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政体斥为软弱和腐朽的滥觞。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不过,时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些日本军人已经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战争艺术这一更实际的问题上。他们宣扬整体战争和“国防国家”的概念,试图将国家的工业和军事资源融为一体,牢牢控制以应付全面战争。这些军官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不是曾经密切注视,就是认真研究过,他们的结论是德国经济不堪一击。它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他们抑郁地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它所面临的供应问题比别人都突出。这是因为,日本几乎没有石油。虽然石油在它的全部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不乏战略意义。石油主要是军用和供应海运业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自产的石油仅占其全部石油消耗的7%,其余全部靠进口,其中80%来自美国,10%来自荷属东印度群岛。当时,美国在亚洲推行经济和政治的“门户开放”政策,这种政策与日本的帝国野心格格不入。在美国最可能成为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敌手的情况下,对日本人来说,一旦战争爆发,军舰、飞机所必需的燃油从何而来?

  这一问题已经在日本的陆军和海军之间引起了严重的分裂,这种仇隙对日本政治的发展和变化至关重要。日本陆军的注意力集中在满洲、华北、内蒙古,以及苏联的威胁。而海军在“北御南进”思想的指导下,目标是荷属东印度群岛、马来亚、印度支那和太平洋上的几座小岛,目的在于保证帝国的天然资源,特别是最主要和绝对不可或缺的资源——石油的供应。然而陆、海军的中心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共存共荣、王道乐土”改造亚洲,使之控制在日本人的手中。

   20世纪30年代初,满洲事件爆发后不久,日本政府试图控制石油工业,使之为其需要服务。两家西方公司占据了日本市场的60%,它们分别是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分号太阳公司和新泽西石油公司与纽约美孚司在远东合股成立的斯坦瓦克公司。大约30家小型日本石油商瓜分了市场的其余部分,它们从几家美国石油公司进口石油。日本军方在希冀扩大市场份额的日本商业利益的支持下使政府通过了1934年的《石油工业法》。根据此法,政府被授权控制石油进口,决定各个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售价,并可以征购各公司的产品。外国公司被要求在商业需要以外,另备6个月的石油库存。这些行动的目的十分清楚:加强日本所有的炼油工业,缩小外国公司的作用,为战争作好准备。与此同时,日本在它的新殖民地满洲国确立了石油垄断,以期挤走西方公司。

  外国公司意识到它们将受到排挤。美英政府亦不满日本新通过的限制性石油政策。怎么对付日本人?在华盛顿、纽约和伦敦,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要对日本实行全面或部分地禁运,限制对日本的石油供应。1934年8月,亨利·迪特丁和沃尔特·蒂格尔去华盛顿会见了国务院的官员和石油总监哈罗德·依克斯。两位石油大亨建议向日本暗示禁运,“吓唬”它改弦更张。他们希望消息传到日本,会使日本政府的政策缓和下来。1934年11月,英国内阁批准了外交部的立场,声明“最严厉地抵制”日本的石油政策,英国政府将支持私人部门组织的禁运。然而,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宣布美国政府不支持这一行动。关于禁运的议论到此告一段落。与此同时,石油公司和日本政府之间的紧张抗衡有增无减,直至1937年夏,日本突然改变了态度。
 
“隔离政策”

   1937年7月7日夜和8日凌晨,日中两国的军队在北京附近的芦沟桥发生了并不引人注意的两起冲突。在随后的几周时间里,双方的冲突升级。中国国民党挺起胸膛,不再向日本作进一步的退让。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宣告国民:“再丢失一寸领土,我们将对民族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日本人一方认为,必须教训教训中国人,要对中国军队进行“彻底地打击”。从第一声枪响算起的一个多月之后,即8月14日,中国军队轰炸了日本设在上海的军港,日本对华开战①。

  日本旋即加快了战争经济的建设。同时,它迅速修复了与外国石油公司的关系。日本政府不愿冒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与此同时,日本国会举行特别会议,在批准战争动员法案的同时,通过了《合成油工业法》。这项法律为一份7年计划提供根据。按照计划,日本将能够在1943年之际生产相当于日本1937年全年能源消耗半数的合成燃料,主要是从煤里提炼的液体燃料。这一目标不仅雄心勃勃,而且极端地脱离实际。

  美国的官方政策和公众舆论从一开始就把中国看成中日战争受害的一方而予以支持。但是,美国还未能脱离其孤立主义的枷锁。14年前作为助理海军部长写下《我们能否相信日本?》一文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现在当上了总统,他面对国内政治的约束和海外形势危险的发展,感到无计可施。在1937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罗斯福含糊地提出用“隔离手段”阻止“世界范围无法无天行为”的蔓延。日本人空袭了扬子江上的4艘美国船只之后,他在私下向内阁解释说,他所说的“隔离”意思是“不宣战而采用经济制裁的方法”。然而,中立的立法和美国国内强烈的孤立主义迫使罗斯福无法将其思想付诸实施。

  随着日本对中国老百姓变本加厉地攻击,美国人的反日情绪与日俱增。1938年,美国的报纸和新闻纪录片都对日本轰炸广州进行了报道。在随后进行的民意测验中,绝大多数美国公众反对继续向日本出售军用物资。但是,罗斯福政府一方面担心立场过于强硬会影响到日本国内的温和派,另一方面又害怕干扰了美国对来自纳粹德国的威胁做出反应的能力。这后一威胁被看做更加迫在眉睫,更危险。因此,罗斯福政府仅仅实行了“道义上的禁运”,范围仅限于飞机和飞机引擎。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国务院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劝说美国的商人不向日本出售这类商品。日本和德国日益紧密的关系也使得华盛顿忧心忡忡。日德都是1936年表面上针对苏联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国,但日本抵制了德国关于进一步发展关系的要求。东京对柏林解释说,它“无力站出来反对民主政体”,因为它靠美国和大英帝国获得必需的原料,特别是石油。

  这正是日本的致命问题。它希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特别是石油。绝大部分石油都供给了它的海军和空军。日本担忧,一旦战争爆发,如此严重的依赖性将使它瘫痪。然而东京对安全的长远看法以及它所采取的行动——“为了共荣圈”而疯狂扩张——恰恰造成了与美国兵戎相见的局面。事实的确如此。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对华战争使日本在贸易方面更加依赖美国。由于外汇吃紧,日本支付进口的能力愈发捉襟见肘。日本政府不得不对国内经济实行紧缩,包括石油和其他燃料的定量供应,使得加强战争经济的初衷无法如愿以偿。为日本人提供主要食品来源的渔船船队被告知,它们必须放弃燃油,完全靠风力作业。

  到1939年,美国已经明确表示反对日本的行动。然而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赫尔仍希望,在可能导致太平洋地区一场严重危机的过于严厉的反击措施和怂恿日本得寸进尺的绥靖政策之间找到一块中间地带。日本对中国居民区的狂轰滥炸,特别是1939年5月的轰炸重庆事件,震动了美国的公众舆论,引起了更大的愤慨。用当时《时代》周刊记者西奥多·怀特的话说,那次轰炸是“空中恐怖史的一座里程碑”。“美国不参与日本侵略委员会”等组织积极游说,要求切断对日本的一切出口。当时的一份传单这样说:“日本提供飞行员,美国提供飞机、汽油、石油和炸弹,摧残对象是中国手无寸铁的城镇。居民”1939年7月进行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72%的美国公众认为应该对日本实行军用物资禁运。

  但是,在罗斯福政府内,关于如何对付日本人,包括一直挂在嘴边的直接经济制裁的问题仍在由人们激烈地加以讨论。美国驻日本大使约瑟夫·格鲁对可能带来的后果提出了警告。他自东京报告说,日本人宁可忍受各种苦难,也不愿在西方列强面前受辱、丢脸。他1939年秋天去华盛顿时两次面见罗斯福总统。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明确地阐述了我的观点,如果我们开始经济制裁,就要坚持到底,而那个底显然是战争。我还对总统说,如果我们切断日本的石油供应,而日本又发现它不能从其他商业来源获得石油以保证国家安全,它就很可能派舰队去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

  “如果是那样,我们很容易拦截它的舰队。”罗斯福说。

  格鲁日记中的话只是在表达他的预感,而不是1939年秋美国可能采取的政策。当时并没有石油禁运的计划。而且,尽管罗斯福总统说了那句话,他实际上不愿意冒战争的风险。不管怎么说,石油日益突出地成为两国关系中的关键问题。

第一轮交锋

  日本挺进,美国制约

  出于被美国切断石油和其他原料供应的日益增长的担心,东京实行了工业自给自足的政策,试图从根本上消除对美国的依赖性。政府对公众进行连篇累牍地宣传——连学校里的孩子也概莫能外——ABCD(美国、英国、中国、荷兰四国的英文字头)四强阴谋勾结,垄断资源,扼杀日本帝国。1939年欧洲战事的爆发,特别是1940年4、5月后德国横扫比利时、荷兰和法国之后,日本的地位大大增强。日军继续向中国腹地推进。随着除英国以外的所有殖民国家的覆灭,远东突然变得不堪一击。日本人忽然要求大大增加从荷属东印度群岛获得的石油,更突出了这一威胁。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属于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的影响之下。华盛顿担心陷入重围的英国人可能撤出远东,于是作出了致命的决定,将其南加州的舰队调至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当时,该舰队正在夏威夷海域演习,所以调动几乎是静悄悄地进行的。这次调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加强英国人的决心,另一方面则是对日实施威慑。

   1940年夏是重要的转折点。6月,日本开始向南推进。它要求刚成立的法国伪政府批准日军在法属印度支那执行任务,它要求东印度群岛保证军事物资的供应;它威胁英国说,如果英国不将军队从上海撤出,不关闭滇缅路,日本就对英国宣战。同月,罗斯福总统任命亨利·斯廷森为陆军部长,内阁成员。斯廷森长期以来批评美国的对日出口和政府对外政策方面的优柔寡断。1940年7月2日,罗斯福签署了国防法案—一份在纳粹入侵西欧之后匆匆通过的法案。其第六款授权总统控制出口,是左右对日石油出口的杠杆。

  在东京,主张不与西方列强冲突的领导人正迅速失势。秘密警察的一个派别计划有组织地暗杀那些主张同英美和解的人,目标包括首相。这项阴谋于7月破产,但是它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息。同月,日本内阁在新首相鸿井皇太子的主持下改组。有“剃须刀”之称的好斗的东条英机将军升任陆军大臣,此前,他曾任驻满洲的日本关东军总参谋长,制造1931年南满铁路事件的就是那支军队。

   1940年7月下旬,在东京和华盛顿几乎同时发生的一件件事把日本和美国带向战争,石油是中心环节。日本向东南亚增兵,他们认为那样有助于在中国战场取胜。日本将不择手段地从荷属东印度群岛获得石油,以保证足够的供应。日本还努力从美国进口远远超出正常水平的大量航空汽油,给华盛顿敲响了警钟。罗斯福总统1940年7月19日同他的高级顾问举行会议时,指着房间里的世界地图说,他一天天坐在房间里盯着那张地图,现在终于得出结论:“使世界摆脱当前的困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切断侵略国的供给线,“尤其是用于战争的燃油供应”。在讨论中,大家对如此对付欧洲的侵略国意见一致。但涉及到日本时却引起了措辞激烈的争论,大家无法对采取这一措施明智与否达成共识。

  翌日,罗斯福签署了建立两洋海军的立法,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太平洋对付日本而在大西洋海域不给德国人可乘之机。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什么继续出售石油给日本人,为其海军提供燃料?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和陆军部长斯廷森试图说服政府发表一份对日全面石油禁运的声明,但是仍然不愿同日本彻底决裂的国务院到底成功地修改了这份声明,将禁运物品仅限于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铁矿、废钢。这一限制可以保证美国军队的汽油供应,因为美国空军使用辛烷值100的航空汽油;它又不影响日本人,因为他们的飞机使用辛烷值87以下的燃油,如有必要,他们还可以用加铅的办法提高燃油的标号。就在1940年7月的声明发表后的5个月里,日本人从美国进口的86号燃油比声明前增加了550%。除许可证外,禁运实在是徒有虚名,根本没有执行。然而,日本人已被提醒他们将可能遇到的情况。

  国际势力的分化已经十分明确。1940年9月26日,华盛顿对日本在印度支那的行动和即将签署的日德意三国协定作出反应,宣布完全禁止向日本出口铁和废钢,但不包括石油。次日,日本与希特勒、墨索里尼正式签署了三方协定,使它更加紧密地与轴心国捆在一起。罗斯福说:“发生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敌对行动都是世界冲突的各个部分。”但是在他看来,危及英国生存的欧战居优先地位。因此,他将继续执行“欧洲在先”的战略。这一决定意味着美国将集其所有用于欧洲战场。罗斯福的谨慎态度还有另外的原因:距离总统选举只剩下1个月的时间了,而他又是在史无前例地竞选第三任,所以他不愿在这几周时间里招惹是非。美国的陆军和海军正在扩建,此时极力希望避免同日本冲突,因此也表示不同意对日石油禁运。与此同时,日本人则买下他们所能搞到的所有石油、钻井设备、储油罐散件和其他物资。英国人试图找到阻止石油流向日本的办法。他们担心,倘若日本人真的得到大量石油储备,届时任何经济制裁都将是徒劳无益的。尽管如此,罗斯福和赫尔还是拒绝切断对日本的石油供应。

心平气和的谈话

  是否有什么既能解除日本对亚洲的铁腕控制又不必诉诸战争的权宜之计呢?还有什么被疏漏的办法吗?这些正是国务卿赫尔一遍又一遍提出的问题。为了找到答案,他开始与前外相、新到任的日本驻美大使野村上将私下会晤。两人经常是各带为数不多的几名助理,夜间在沃德曼公园酒店赫尔包租的公寓内密谈。

  自1941年3月,赫尔和野村一起度过了至少四五十个紧张的夜晚。他们在不毛之地耕耘,寻找任何防止冲突的途径,对一项项建议反复讨论。会谈过程中,赫尔是占了便宜的。美国和英国的“魔法”破译行动破了日本绝密的外交密码“紫色”。赫尔因此能够在会见野村之前看到东京方面对这位大使的指示,在会后阅读野村向东京方面的报告。赫尔表演得很得体,丝毫没有露出他多了解到的内容。1941年5月初,德国人告诉日本方面说,美国人破了他们的密码。东京对这一情报置若罔闻。日本人决不相信美国人有这等高超的本领。

  不过,“魔法”并没有使赫尔和他华盛顿的同僚们了解一切。例如,日本海军对夏威夷美国舰队十分担忧。日本如果置之不理,在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和新加坡的过程中就可能遭受来自侧面的攻击。正因为如此,日本海军开始设计一项风险极大的可怕计划——偷袭珍珠港。
 
山本五十六的赌博

  “我必死无疑”

  早在1940年春,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就开始勾勒这一近乎痴心妄想的疯狂赌博。山本五十六在日本的海军高级将领中,是最为大胆、富于创造和备受争议的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联合舰队的在役将领中,只有他曾参加过近40年前的日俄战争,有实战经验。

  没有比偷袭珍珠港这样的计划更说明山本五十六的战略眼光和他好赌的性格了。但这一计划出自他手却又极其令人诧异。在20世纪20年代,山本曾在哈佛大学就学,后赴华盛顿出任日本海军代表和武官。林肯的传记,他读过四五部,他还订阅《生活》(Life)杂志。他遍游美国、认识美国,并且为理解美国人而自豪。他认识到,美国资源丰富,而日本贫瘠;美国的生产能力之大,是日本所不能同日而语的。

  而且山本五十六的心中无时不在挂念着石油因素。对于海军乃至日本在石油问题上的困境,他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理解。他出生在为日本生产少量石油的新泻地区。他的家乡长冈有数百家生产灯油的小工厂。在美国度过的几年使他懂得,工业世界正在从煤炭转向石油,甚至对于海军来说,空中力量也代表着未来。山本五十六强烈地意识到日本在石油供应方面的脆弱性,作为联合舰队的司令官,他坚持把居世界第三位的日本海军的训练限制在日本近海,目的是节油。他对日本的石油问题关注到了这样的程度:某“科学家”称能将水变成油他也提供赞助,令海军的同僚们啼笑皆非。

  然而尽管疑虑难消,他骨子里仍然是一名忠于天皇和国家的炽烈的民族主义者。山本相信日本人乃天选子民,在亚洲负有特殊的使命。他必尽职尽责。他说过:“与美国交战等于同全世界交战,不可想象!但是事情已成定局,我将殚精竭虑,必死无疑。”

禁运

   1941年4月至6月,美国政府内仍然在为是否切断对日石油出口、冻结大多用来购买石油的日本资金而喋喋不休地争吵。轴心国与美国显然正在一天天走向直接冲突。1941年5月27日,罗斯福总统宣布“无限期的全国紧急状态”。用他顾问的话说就是,此举旨在警告大家,轴心国实实在在地是要霸占全球,让“每个人都心生恐惧之感”。刚刚上任的石油协调官哈罗德·依克斯紧接着使用他的职权,禁止从美国东岸向日本出口石油。在美国的东海岸,石油供应正吃紧,主要是运输成问题。公众越来越反对从东海岸出口石油,特别是对日本出口。依克斯的这项命令并不涉及墨西哥湾和西海岸。与此同时,他正努力争取对日本的全面石油禁运。

  罗斯福总统怒冲冲地否决了依克斯的命令。两人吵了起来。依克斯说:“现在是中断对日本输出石油的最好时机。日本现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苏联的形势和西伯利亚将发生的情况,因此绝对不敢冒险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将使您在美国各地受到支持。”

  罗斯福总统嘲讽地答道:“我这里还有你6月23日关于立即停止向日本运送石油的建议。如果禁运破坏了微妙的平衡,使得日本人下决心不是打苏联就是打荷属东印度群岛,到时候别忘了告诉我你是否还这么想。”接下来,总统先生给依克斯上了一堂小小的宪法课。他说,对日本出口石油的问题,“不在节约石油的范围之内,而是外交政策的范畴。它属于总统和他的下属国务卿的授权范围”。

  依克斯提出辞去他石油协调官的兼职,但继续当他的内政部长。他在辞呈中对总统说:“最近,您的来信缺乏友好。”罗斯福总统一如既往,拒绝了依克斯的请求。他在1941年7月1日的答复中写道:“你又来了!日本人现在自己拖了后腿,他们正互相争斗……正在琢磨往什么方向蹦。如你所知,我们帮助维持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对于我们控制大西洋极端重要。但是我拿不出那么多的海军——太平洋上每发生一件事,我们在大西洋就会少几艘舰艇。”

  罗斯福总统所说的“互相争斗”源于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那次攻击给东京提供了一次重要的战略选择:是继续南进,还是乘希特勒成功之际从东线加入对苏联的进攻,占有西伯利亚的一部分。从1941年6月25日到7月2日,东京的高级官员们神采飞扬地为此争论不休。最后,他们作出了决定命运的选择:暂时不动苏联一根毫毛,集中精力向南进攻,特别是争取控制整个印度支那,他们认为那对进一步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是必要的一步。作出这一决定时,日本人认识到占领印度支那的南部将招致美国的全面石油禁运,用日本海军参谋部的话说,就是与帝国生死攸关。但是,日本决不因为可能与英美交战而放弃目标。

  华盛顿通过“魔法”截获的日本密电跟踪着这一历史性的大辩论,在某种程度上预知了它的结果。被截获的一份密电说:“占领法属印度支那以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荷属东印度群岛。”在7月18日罗斯福总统主持的内阁会议上,有消息表明日本人肯定会在几天后进攻印度支那。

  财政部长摩根索问总统:“请允许我问一个您或许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如果日本采取行动,您在经济方面将采取什么步骤?”

  罗斯福回答说:“如果我们不给日本一滴油,就会逼他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那就意味着太平洋战争。”

  但是罗斯福总统还表示,如果日本人动作起来,他会支持另外一种经济制裁,即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那样就能限制日本人的购油能力。连病魔缠身、情绪亦不高的赫尔也从疗养院打来电话,建议加强出口控制——但“永远不要卷入同日本人的战争”。

   1941年7月24日,美国电台广播说,日本军舰已经靠近金兰湾,另有十几艘日本运兵船从日军控制的海南岛南下,目标是占领印度支那。当天下午,罗斯福总统召见野村大使,建议印度支那中立。他解释说,他本人不顾“激烈的反对意见”,一直允许日本进口美国石油,其目的就是不给日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借口。他表示,如果日本进攻荷属东印度田易,就会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他明确地暗示说,由于日本“在印度支那的新的行动”,他可能无法顶住美国国内要求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的政治压力。

  这种变化已经出现了。罗斯福总统本人不愿意采用全面禁运的办法。他的意思是加强控制,但“每天都可能发生变化”,使之成为符合特定需要的灵活工具。他的目标是,给日本造成最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不过头。他认为可以把石油作为外交工具,而不是开启战争的扳机。罗斯福对英国大使说,他不想同时打两场战争。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提出了一份符合总统目标的建议。出口将被限制在1935~1936年的水平。任何等级的可能被再加工为航空汽油的汽油和汽油制品都禁止出口。所有石油出口都必须获得出口许可证才放行。7月25日,美国政府命令冻结境内一切日本资产。使用这些资产,包括购买石油,都需要首先取得许可证,也就是征得美国政府的许可。7月28日,不出所料,日本开始了对印度支那南部的入侵,向战争又迈进了一步。

  新制定的美国政策表面上无意全面切断对日本的石油供应,但是其实际效果乃是近乎完整的全面禁运。负责经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这里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艾奇逊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赞成对日本全面禁运的国务院高级官员之一。经过同财政部协商,他把7月25日的命令变成了禁运,绝对不允许释放冻结的日本资金让日本人购买石油。艾奇逊后来说:“不管我们是否有政策,我们至少有现实。如无变动,继续照此办理。”从8月开始,没有一滴油从美国流向日本。两艘日本油轮停靠在洛杉矶附近的圣佩德罗,枉费心机地空等已经订购了的石油。

  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说:“我们必须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强硬。”但是,英国和荷兰流亡政府当时弄不清美国的政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尽管如此,英国随之宣布冻结资产和禁运,切断了婆罗洲向日本的石油供应。荷属东印度群岛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至1941年7月末,日本已经巩固了其对印度支那南部的占领。7月31日,野村大使在会见美国官员之后向东京的外务省报告说:“今天,从他们脸上严肃的神情我可以看出他们是认真的。请允许我告诉各位先生,依我看,现在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某些绥靖的措施。”外务省毫不客气地将大使的劝告抛在了一边。日本进军印度支那,美国冻结日本的资产,实际上等于石油禁运,所有这些标志着战争前的读秒阶段开始了。

  但是,禁运本身并未造成即将到来的冲突。对于美国,也包括英国和荷兰,禁运已经成为除战争以外对付日本侵略行为的唯一办法。随着日本人进入东南亚和纳粹德国横扫苏联,美国面临着轴心国统治欧亚两大陆、成为已不安全的两洋间孤岛的可怕前景。于是,罗斯福总统试图利用石油杠杆。对日本人来说,石油则是他们与敌对列强的“围剿”的最后联系。东京不承认它是作茧自缚。禁运是日本在亚洲的4年军事侵略导致的结果。是东京把自己逼进了墙角:根据它自己的计算,日本唯一可靠的石油供给就是它的自身储备。一旦美国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不供给油,就找不到其他值得挖掘的来源抵偿损失。如果它要保持和保证其作战能力,那就势必要冒战争的风险,或是挑起战争。

“我们无法忍受”

  对于同美国对抗,日本海军过去比陆军显得谨慎。但是彻底的禁运改变了这一切。一位著名的日本海军大将后来说:“离开油,我们的战舰和其他军舰只不过是稻草人。”日本海军总参谋长永野大将对天皇强调说,如果没有补充,日本的石油储备充其量能坚持两年的时间。

  日本的新任外相丰田贞次郎在1941年7月31日发往柏林和华盛顿的密电中达了日本政策中的这种恐惧。他写道:“日本与以英美为首的第三国的商业和经济关系江河日下,我们再也无法忍受。鉴于此,为了帝国的存亡,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获得南海的原料。我们的帝国必须打碎这个在英美两个装睡的狡龙带领并直接参与下钩织的越来越结实的包围圈。”

  国务卿赫尔的看法又多么不同。他在电话里对副国务卿韦尔斯说:“日本人正努力对几乎半个世界的地方实行军事统治……除动武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阻止他们。”尽管如此,赫尔仍然希望将不可避免的那一天推后。他解释说:“问题是我们如何左右局势,等到欧洲战事结束。”

  双方都有人为避免冲突而作出最后一分钟的外交努力。日本首相鸿井皇太子在海军的支持下提出与罗斯福会晤。也许他可以直接向美国总统发出呼吁。鸿井甚至情愿放弃同希特勒轴心国的结盟,以换来美国人的谅解。愁眉不展的大臣们同意了皇太子的想法。掌玺大臣小一规道私下对首相说:“日本面临的全部问题都落实到了石油这一极其明确的因素。日本没有战胜美国的把握。”

  天皇对鸿井皇太子的设想表示支持,他说:“我收到了海军关于美国对日本全面石油禁运的情报。考虑到这一点,同罗斯福总统的会晤越快越好。”

“天天见少”

  东京,9月5日、6日。日本高级官员拜见天皇。石油仍然是中心话题。他们面前的背景材料说道:“当前,石油是我们帝国国家力量和战斗力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作战能力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削弱,我们的帝国届时将失去军事能力。”时间在流逝,军事首领们反复提醒天皇。海军参谋长告诉天皇:“包括石油在内的军用物资正天天见少。”

  天皇问陆军参谋长,如果美日开战,将持续多久?

  参谋长答曰:“南太平洋的问题将在三个月左右解决。”

  天皇尖锐地反驳说:“将军在这中国事件开始的时候是陆军大臣,……那时你告诉陛下一个月可以解决问题。尽管将军做过保证,仗已经打了四年。”

  参谋长极力辩解:“中国广阔内地使得行动无法如期完成。”

  天皇提高了嗓门:“如果中国的内地广阔,那么太平洋就是无边了。将这何以肯定能在三个月完成?”

  参谋长低下头,缄默无言。

  海军参谋长永野大将为将军帮腔:“日本就像是重病人,因此必须迅速决断。”天皇请他的高级顾问们说清楚他们的意思,是外交当先,还是战争。他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

  翌日,同样的问题再次提出,陆军和海军参谋长都默默无言。天皇为大家不便回答这一问题而感到遗憾。接着,他从袍子里抽出一张纸,上面是他的祖父明治天皇的一首诗:

  人云四海皆兄弟,何来动乱不曾休?

  殿内一片沉寂。“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敬畏而不敢做声。”永野大将这时站出来说,只有其他所有办法都失败之后才诉诸武力。会议“在空前紧张的气氛中”散场。

  即将来到的冬天界定了回旋的时限。如果军方计划在1942年春之前动手,那么12月初就得开始。尽管如此,鸿井皇太子仍然寄希望于不战而决的出路。9月6日拜见天皇之后,内阁开始讨论是否应该大力迅速发展合成汽油的生产。鸿井说,战争风云莫测,所以在这项计划方面多花钱是值得的。但是计划委员会的负责人说工程太大,为期4年、投资数十亿日元,需要不计其数的钢材、管道和机器。另外,还得集中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多达40万名煤矿工人。鸿井的建议被否定。9月末,4名手持匕首和短剑的男子冲向鸿井的轿车,企图行刺。他们被打跑,但首相被惊吓得狼狈不堪。

   10月2日,美国政府正式拒绝举行美日首脑会晤。不久,鸿井因为拿不出取代战争的可行办法而倒台。10月18日,好战的东条英机取代他当上了日本首相。作为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始终认为外交手段毫无用处,反对同美国达成任何妥协。

  自仲夏以来一直停泊于洛杉矶附近海域的那两艘日本油船还在等着装运订购的石油。到11月上半月,它们终于起锚,空船而去。现在,谁也不会怀疑石油禁运的存在了。初冬已经降临东京,日本当局采取报复手段,断绝了对美英使馆的取暖油供应。

  从10月到11月,日本的最高军事指挥部和政界领袖经常集中在皇宫的一间小型会议室辩论战争的最后决定。他们的辩论一次次回到石油这一话题。日本的石油进口自1941年之后大大减少,库存也在下降。某历史学家后来写道:“从可以得到的记录来看,当时石油因素已经像一个魔鬼悬于会议桌的上空,开战的决定被认为是最方便的斩妖剑。”

   11月5日,日本的最高领导人在天皇面前召开了一次帝国会议。天皇本人按照过去的传统,自始至终保持着沉默。“剃须刀”东条英机总结出了多数人的看法。他说:“美国人从一开始就认为日本将屈服于经济压力”,但是这次将证明他们错了。“如果我们打持久战,将遇到困难。对持久战我们有不安的感觉。但尽管不安,我们怎么能够任凭美国为所欲为呢?两年之后,我们将没有供军队使用的石油。船舶将搁浅。想到美国在西南太平洋加强了防御、美国舰队的扩张、至今未能结束的中国事件,等等,我看问题是无穷无尽……如果我们束手待毙,两三年后我们将可能成为三流国家。”

  会议决定向美国提出最后一次态度强硬的要求,若遭回绝,日本就选择战争。东条英机向大家问道:“还有没有其他意见?”没有谁反对,于是东条英机确认该建议通过。

  一名日本外交官于11月第三个星期抵达华盛顿,面呈了一份各种要求的清单。国务卿赫尔读来像是一份最后通牒。那个星期还有另外一样东西抵达华盛顿,那就是“魔法”截获的11月22日发给野村的密电,电文说:“出于你万万猜想不到的原因,我们要求美国方面必须至迟在11月29日答应东京方面的最新建议。29日以后,事情将顺理成章。”

   11月25日,罗斯福提醒他的高级军事顾问,战争已经迫在眉睫,甚至一个星期之内就会爆发。次日,赫尔向那位日本外交官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日军从印度支那和中国撤出,以恢复同美国的贸易关系。东京把这份建议书看成是美国方面的最后通牒。当天,也就是11月26日,集结在千岛群岛的日本特混舰队接到关闭无线电通讯,向夏威夷秘密进发的命令。

  美国人虽然不知道那支特混舰队,但陆军部长斯廷森还是有消息告诉罗斯福总统。一份情报表明,日本已经派出大规模的远征军离开上海,向南前往东南亚。斯廷森后来回忆说,罗斯福总统闻讯几乎可以说是勃然大怒。他说他怎么没有看到这份情报。形势完全变化。因为日本人一方面与美国谈判彻底停战,完全撤军,另一方面又派兵去东南亚,说明他们背信弃义。总统对他自己20年前提出的问题得出了最后的答案:不能信任日本人。11月27日,华盛顿向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司令官,包括夏威夷太平洋舰队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发去了“最后警报”。发给金梅尔的电文的开头是:“可视此电为战争警报。”

珍珠港

   12月1日,日本特混舰队在仍然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京向日本海外的使领馆发出命令,销毁密码。一位受命去华盛顿日本使馆侦查的美国军官发现后院正在烧纸。

  12月6日星期六,罗斯福决定以个人名义电告日本天皇,试图驱散笼罩上空的黑压压的“阴霾”。

  华盛顿时间12月7日中午12点30分,罗斯福接见中国大使。总统说他预计亚洲将发生“暴行”。他补充说,他感到日本可能在48小时之内“干恶事”。华盛顿时间下午1点,罗斯福总统仍在与中国大使交谈。就在那一时刻,即东京时间12月8日凌晨3点,罗斯福的电文终于被当面交与日本天皇。在太平洋海域之中,正是12月7日的拂晓,日本的特混舰队正逼近夏威夷群岛。旗舰高大的桅杆上飘扬着1905年日本海军大胜俄国海军的对马海峡战役中某日本军舰用过的战旗。日本飞机正一架架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机组人员被告知,他们将摧毁欺骗日本、试图剥夺日本在地球上应有地盘的美国的战斗能力。

  夏威夷时间上午7点55分,炸弹落向珍珠港的美国舰队。

  对珍珠港的进攻开始一个小时之后,野村大使由另一位日本外交官陪同来到美国国务院。赫尔正接到总统打来的紧急电话,野村大使和他的同事被留在外交官接待室等候。

  罗斯福沉稳而急促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有报告说,日本人已经开始进攻珍珠港。”

  “报告得到证实没有?”赫尔问。

  总统回答说:“还没有。”

  两人都认为消息可能是可靠的。但是,赫尔想,万一不是这样呢?他吩咐把两位日本外交官带进来。野村已经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袭击珍珠港的消息。他心不在焉地将一份厚厚的文件交给了国务卿赫尔。文件的内容使他怒不可遏,他是佯装读完了文件中东京为其行径的辩解。“在我50年公务生涯中,这是我头一次见到如此满篇谎言,毫无根据地歪曲事实的文件。直到今天,我不能想象这个星球上的任何政府能够好意思编造这样离谱的弥天大谎。”他想,几个月以来在自己的公寓同野村的私下会谈何用之有?对这位乡巴佬出身的政治家来说,眼前的两位外交官就像“一对吃羊的豺狗”。

  两位日本外交官没有补充的话。会见到此结束。没有人上去为他们拉开门,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是敌人。他们自己拉开赫尔办公室的门,走进等待他们的空电梯下楼,默默地走出了大门。

  这一天,珍珠港的消息向华盛顿纷至沓来。先是零零碎碎,然后是详细的噩耗。在这个漫长的星期日即将结束之际,斯廷森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从夏威夷传来的消息十分糟糕。令人震惊的是,我们在那里的人早就得到了警告,而且已经处于戒备状态,怎么会如此措手不及?”怎么会发生这样巨大的灾难?

  美国的高级官员知道日本人的进攻迫在眉睫,完全有准备。但是他们以为攻击的目标在东南亚。无论是在华盛顿还是在夏威夷,几乎没有人认真考虑过,甚至说能够理解,日本人可能而且能够偷袭美国舰队的老窝。正像马歇尔将军1941年5月对罗斯福总统说的,他们认为珍珠满港所在的瓦胡岛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大多数美国官员似乎忘记了,也许是从不知道,日俄战争就是从日本人偷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开始的。

  从更根本的角度观察,双方都低估了对手。日本人不相信美国人能够破译他们最高一级的密码,美国人也不能设想日本人能够搞成技术上如此复杂的行动。事件刚刚发生后,罗斯福的某些地位最高的顾问竟以为是德国人的策划,他们认为日本人单枪匹马搞不成。双方也误解了对方的心理。美国人不相信日本人能够做出如此胆大妄为的事情。他们错了。而日本人也是同样。他们以为偷袭珍珠港可以打掉美国人的士气。事与愿违,这次攻击使美国人重振精神,很快团结了起来。日本人犯下的错误更大。

一个错误

  等待已经过去,日美两国已经进入战争状态。但是,珍珠港不是日本人的主要目标。夏威夷仅仅是他们漫长战线的一部分。就在飞机轰炸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的时候,日本人同时也在轰炸和封锁香港,轰炸新加坡、菲律宾、威克群岛和关岛,占领泰国,入侵马来亚,直逼新加坡,并且作好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准备。珍珠港行动只是要保护侧翼——令美国舰队瘫痪,以便顺利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和东南亚的其余部分;保护海上通路,特别是为了保证从苏门答腊及婆罗洲返回日本列岛的油轮畅通无阻。因此,这次大规模战役的首要目标还是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的油田。

  因此,夏威夷行动对日本的长远战略是不可或缺的。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运气,直到袭击的最后一分钟仍然陪伴着日本人。他们的成功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野心。袭击的猝不及防和珍珠港美国人无力抵抗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想。日军在珍珠港的两轮轰炸过程中击沉、击翻和重创了美军8艘战列舰、3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4艘辅助舰只。被击毁和损坏的美军飞机达数百架。2335名美军将士和68名平民遇难。所有这些构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最令人震惊的一页。美国的航空母舰安然无恙,那只是由于它们恰巧在海上执行任务。日本人共损失了29架飞机。山本五十六的赌博漂亮地赚了一笔。

  在制订袭击珍珠港的计划时,山本五十六大将注意到1904年日本偷袭俄国在旅顺口的舰队时犯下了“不够彻底”的巨大错误。日本人在珍珠港犯下了同样的错误。石油是日本决定走向战争的核心因素,但在计划夏威夷行动的时候,日本人忘记了石油。山本和他的同僚都不只一次地检讨过美国在石油方面的压倒性优势,但是他们没有理解瓦胡岛石油供给的真实意义,因此对这些目标的攻击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

  这是一项带来巨大反响的战略失误。夏威夷的每一桶石油都是从美国大陆运去的。如果日本的飞机炸毁太平洋舰队的燃油储备和珍珠港的储油罐,他们就会令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每一艘船搁浅,而不限于那些实际上被击毁的舰只。新的石油供给只能来自几千英里以外的加利福尼亚。接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彻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后来说:“在珍珠港事件的过程中,美军舰队的所有燃油都在地面的储油罐里。大约有450万桶油,只要用直径50毫米的弹头射击就可以让它们完蛋。如果日本人毁了那些油,战争就要延长两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