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部分企业转产、停产,一些农民工开始返乡。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农民工返乡现象会继续扩大吗?当地政府应该如何对待返乡农民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教授。
返乡农民工,是当地发展的财富
记者:有人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已经开始通过劳动力转移体现出来了。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产业转移也正在进行着,并在劳务输出地、输入地催生了农民工双向流动。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效应叠加,劳动力流动比往常频繁。您是否赞同?
常凯:产业转移有两种导向,一种是政策性导向,比如,广东实行“腾笼换鸟”战略。一种是市场性导向,这次劳动力流动现象,突出表现为农民工返乡,确实有产业转移的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我认为还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形势的影响更大一些。
记者:有人认为这种转移给当地带来有利影响,有人认为给当地带来就业、治安压力。您是如何判断的?
常凯:大批农民工返乡,当地政府肯定存在就业、治安、社会保障等压力。但是我们应将目光更多投向返乡农民工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些农民工出去以后,受到这么多年市场的训练、现代产业的训练,肯定在创业方面更有积极性、在就业方面更有竞争力,对当地发展来说,是一批人才。
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需更加务实
记者:有人认为,许多农民工返乡属于正常的季节性返乡。您对这一波农民工返乡形势,有什么判断?
常凯:农民工返乡的原因需要具体分析,比如外向型经济、外资企业比较集中的广东等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比较大,而内向型经济、民营企业比较集中的浙江等地影响就相对小些。 返乡农民工中,相当部分年轻的农民工已习惯城市生活,肯定还是想回到城市,或在当地就业,或是向其他地方转移。还有部分农民工得回去务农,市场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
记者:对于返乡农民工,当地政府应该对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
常凯:政府一方面要有“过冬”的准备,另一方面,政府还有时间,政策调整应该更加务实点。 首先,对于农民工返乡要有组织化、秩序化,尽量帮助农民工培训,创造就业岗位。但创造就业岗位不光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扩大就业接纳能力,这包括引进资金、产业调整、组织公共工程等;其次,鼓励返乡农民工灵活就业。要鼓励和支持有资金积累、技术积累的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但能够创业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所以,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自谋职业,包括个体生产、个体经营等自雇形式的灵活就业;再次,需要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改革和完善。在目前暂时还无法实现农民工社保全国统筹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在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大省之间首先实现统筹。而且也需要加快完备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 同时,农民工也要有务实的态度,实在找不到工作时,也可以在家乡务农,现在农村政策放宽了,农业并不是没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