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0月31日电
上个世纪80年代,当李方义怀揣着不到300元背井离乡,进城贩鸭子收鸭鹅毛时,他想到的只是摆脱贫困谋点生计。 今天,当这位昔日的打工仔开着私家车回到家乡安徽省无为县,一次性投资4000万元创办了一家羽绒厂,连他自己都感叹:这30年的变化恍若脱胎换骨! 李方义可以算得上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城的农民工,经过20多年的城市化洗礼,像他这样的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千军万马往外涌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潮正出现“回流”,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工在产业梯度转移的推动下,携带着外出打工淘来的“第一桶金”返乡创业,创造了劳务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忆起当初背井离乡出门打工,贫穷是李方义最深的记忆。那时候的中国农村,不少年轻人因贫穷读不完中学便辍学回家,帮助务农或者进城“找活干”。李方义也不例外。他和同乡从进城贩鸭子干起,慢慢发现收集又臭又脏的鸭毛有利可图,凭着不怕吃苦和头脑灵活,他们辗转东北、江浙等地干起了城里人不愿干的收鸭鹅毛活计,然后把洗净的鸭鹅毛卖给羽绒制品厂,从中赚取利润。 十多年下来,李方义靠着收鸭鹅毛赚取的第一桶金和行业经验,与人合伙在浙江萧山办起了一家羽绒厂,生意越做越大。 “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才有可能从打工仔一步步努力实现今天做企业的成就。”李方义感慨地说。 这几年,一直在城里有家有业的李方义突然萌生“返乡创业”打算,因为随着江浙等发达地区产业政策的调整,当地开始采取经济手段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仅土地价格一项就涨到每亩30万元。而在他的家乡安徽无为,当地政府为了鼓励返乡农民创业,每亩土地仅为几万元,加上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显然在无为创业更有钱赚。为此,李方义在2007年一次性投资400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一家羽绒厂。 记者了解到,像李方义这样一部分人从“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的农民工近年来在无为并不少见。当地政府的一项统计显示,作为安徽省传统的民工输出大县,当地40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已有1万多人像李方义一样回流。 这些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把他们从沿海学到的技术、投资理念及积累下的资金带回家乡,独资或参股兴办起1200多家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电线电缆等企业,年税收3.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7%。 中国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约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已经有近500万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兴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 从单向涌入城市到城乡双向流动,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和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专家孙自铎分析说,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是农民工大量回乡创业的深层次原因。返乡农民工带回了滞留在东部的资本、技术,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帮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实现本地转移就业的积极因素。 来自安徽省劳动部门的数字显示,目前安徽全省外出劳动力突破1000万人,而返乡创业农民工就达70余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7%。 目前,安徽各地都相继实施吸引农民返乡创业的“凤还巢”工程,采取上门邀请、给予土地税收优惠、全程政务服务等措施,吸引大量在外务工有成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将其作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