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不是土地私有化
    2008-10-22    作者:广东省恩平市发展和改革局 冯创志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研究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议题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在众多议论、品评中,也有一些误读。比如,有人声称土地流转就是土地私有化。
    土地流转,并不是土地私有化。对土地流转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9月30日与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座谈时谈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础,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总书记在谈到土地流转时,反复提到的是土地承包经营,即农民向集体承包,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只不过是进一步改善土地承包的办法和途径,让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更加适合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更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利益,而不是“土地私有化”。
    不搞土地私有化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的原则要求。翻阅《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出现过土地私有化的提法。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土地流转时,强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所谓“双层经营”,也就是既有集体经营,也有个人经营。包括小岗村在内近年来取得成功的农村,都是走“双层经营”之路,既能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体的优势,又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应该说,只要到农村调查,时下农村已普遍实行“双层经营”,农民群众对双层经营也熟悉了,习惯了,那么,为何某些专家在解读土地流转问题时,把之与土地私有化画上等号?
    有一种观点称农村改革的关键是“还权于农民”。应该说,这个观点没有错。问题在于,还权于农民的“权”不是土地所有权,而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若笼统地提出把土地权利还给农民,让人误解为土地所有权可以流转,无疑等于倡导土地私有化。这完全是一种误读,不符合中央精神。
    土地流转,不管是中央精神还是各地的试点经验,都触及到尊重农民群众对土地的处置权的问题,即农民在充分知情、充分自愿的条件下,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支配以实现用益物权的充分利用。过去,实行“大包干”的农村,尽管农民有使用权,但使用却是有限的,面对地方政府违规招商征地往往无可奈何,导致一些失地农民既没有从征地补偿中获得足够的补偿,又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保福利。今年头5个月,全国土地违法案件2.5万多起,涉及的土地面积达到12241.7公顷,同比上升了近20%。而今中央鼓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的就是通过新政策,进一步调动亿万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运用土地为自己谋取更多合法利益。可以相信,随着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中国农村必将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局面。
  相关稿件
· 土地流转细则宜早出台 2008-10-21
· 土地流转的核心是引入农民定价权 2008-10-21
· 专家建议建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价格市场化 2008-10-20
· 调查显示新一轮土地流转出现“非粮化”冲动 2008-10-20
·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如何支持“土地流转” 200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