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贵州顶云土地流转调查
从“承包到户”到“打包经营”
    2008-10-21    本报记者:周芙蓉    来源:经济参考报
  30年前,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顶云乡石板井村陶家寨30多户村民在当时的生产队长陈高宗的带领下,打破当时以“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为特征的人民公社所实行的“三级所有,队为单位”的旧体制,把土地包产到户。顶云因此与安徽凤阳一起,成为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行者。
  实践证明,顶云的路走对了。当年,全公社28个生产队有16个试行这一办法,在夏收作物遭了冰雹,秋季作物受曹旱涝的情况下,16个生产队个个增产,平均产量比上年增加三成。
  “有责任制与无责任制,情况大不一样。大灾之年,粮食生产还创历史最高水平,这简直是奇迹!”当时的关岭县春耕生产、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队员卢泽江,1975年3月就进驻顶云公社,1978年任顶云公社党委书记,他激动地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几年时间,农村实现历史性大跨越。但发展进入新阶段,这种模式遇到了障碍。
  “30年来,农村最大的变化,是我们能吃饱饭了,茅草房被砖瓦房代替了。”顶云乡村民罗国明对记者说。“但目前我们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全乡属二类贫困乡,16个村里就有9个是一类贫困村,贫困人口4800多人,人均收入仅1700元。”顶云乡党委书记刘卫融说。
  刘卫隔说,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农民靠土地增收有限,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目前全乡外出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顶云乡近些年来每年有2000亩以上耕地“搁荒”。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顶云乡从2004开始进行集中土地“打包经营”的尝试,探索农业增效的发展空间,尝试获得成功,2007年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在全乡大力推进土地“打包经营”模式。
  土地“打包经营”模式,即政府从分散农户手中集中土地,再选择包括外地的种植大户或科技能手进行“打包经营”种植。农户不仅能从承包经营者手中收取每亩500至600元的土地租金,还能再到经营者的地里“打工”挣工资。
  为鼓励更多种植大户和科技能手到顶云发展规模经营,乡政府从上级财政扶贫资金等渠道筹资100万元,对凡是在全乡规划连片范围内规模种植的农户(包括外乡农户),政府每亩补助500元的种子或农资,同时,协调解决好水、电、路的使用及培训种植技术等问题。
  为确保土地出让经营权农户的利益,顶云乡明确规定,租地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除了向农户支付土地租金外,必须按每20亩带动本乡1至2户农户的要求,参与种植和管理,同时向农户支付工钱和传授技术。
  这一政策吸引了邻近县、乡和外出打工的本乡40多名种植能手承包土地。目前,全乡以西红柿为主的蔬菜产业种植已达5400亩。
  石板井村村民韦天林长期外出打工,去年回乡受家乡政策鼓舞,今年承包30多亩地种西红柿。他给记者算账说:“1亩西红柿,除去地租500元、工资1200元、农药、种子和肥料1800元等成本后,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比打工强。”
  受益的不仅是承包大户,当地村民也同样获益。外乡人郑仕伟去年从乡政府转包48亩土地种植西红柿,一年只种一季,就赚了20多万元。据他测算,当地农民一年就有600多人(次)到他地里打工,按一个工平均50元,他就支付了3万多元的工资。
  “顶云土地‘打包经营’模式获得成功,再次证明只要尊重农民意愿,就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就能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刘卫隔说。
  相关稿件
·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如何支持“土地流转” 2008-10-19
· 中央党校专家:农村土地流转不是转向私有化 2008-10-10
· 嘉兴:触动土地流转“敏感部位” 2008-10-09
· 应确保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 2008-10-08
· 贵州湄潭农村土地流转调查 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