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策切莫察秋毫不见舆薪
    2008-10-08    作者:马红漫(上海 财经评论人)    来源:新京报

  融资融券试点计划在国庆长假后推出,但却并未得到资本市场的积极响应。业界多从金融产品具体属性的角度解读,认为融资融券只不过是交易工具的创新,不是直接的利好政策。
  每项金融经济政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虽然基于当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态势,谨慎保守的分析固然有理,但过度悲观的看法却未必可取。
  事实上,作为救市工具的融资融券肯定存在诸多不足,但其背后所透露出调控部门的政策信号却至关重要。从时间点上看,调控部门选择在国庆假期结束前一天推出此项政策,其对冲海外市场假期下跌的目的彰然,政策维稳意图非常明显。而从政策工具看,尽管融资融券对于救市而言存在不足,但却一直是市场呼吁了很久的金融创新工具。市场的需要能够在关键时刻得到政策面的响应,其本身的政策信号意义更应关注。
  不仅如此,之前当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甫一公布,央行即宣布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可见,各个调控部门应对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清晰可见。由此推论,其他市场期盼依旧的救市政策,包括股指期货、平准基金、暂停新股发行、调降红利税等政策,进一步在关键时候陆续出台的概率也都很大。因此,单纯拘泥于具体的金融产品,去判别其对于市场利弊的大小,本身就是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更为关键的是,国内政策导向的变化极有可能带给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迥异于海外市场的机会。次贷危机一再深化,全球投资者心态已经陷入恐慌。美国救市政策获批股市却依旧大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但是,中国有着不同于海外市场的因素,如果调控政策能够实现成功引导,那么中国作为单个经济体走出悲观趋势的概率是很大的。
  经济走势突破的关键在于对内需的拉动,而实现内需拉动突破的关键是农村市场的启动。目前有迹象明确表明,这一点已成为了下一步政策推动的着力点。
  市场普遍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将会有较大的改进,其中的核心就是保障土地流转中农民的经济利益。如果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在定价合理化、分配合理化上有实质性突破,那么农民经济收入长期落后社会发展的状况极有可能实现质的突破。一直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需不足问题或将迎刃而解。
  持续的利好政策和保增长的政策基调,最终必然会获得市场积极的反应。与其去过度关注具体政策的不足之处,不如耐心分析累积政策效果的集中爆发机会。

    (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稿件
· 亚行8亿元人民币融资支持我国提高楼宇能效 2008-10-08
· 融资融券难树市场信心 利好下仍需警惕风险 2008-10-08
· 融资融券存在监管与技术难点 2008-10-07
· 融资融券并不是救市良招 2008-10-07
· 融资融券市场低位试点 融资规模将大于融券 200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