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农业银行创新产品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2008-07-14    本报记者:梅永存 来建强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贷款难题一直牵动着小企业和“三农”的神经,农业银行泉州分行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实施“可自助可循环贷款”,针对农村地区不同优势产业制定融资方案,有效破解小企业和涉农项目融资难题。截至今年5月底,该行向小企业及个人发放“可自助可循环贷款”累计3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零,银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专家认为,“可自助可循环贷款”模式值得推广。

贷款模式的新变革

  2003年,泉州农行整合现有金融服务设备,推出新型金融服务产品——“金博士”智能卡,针对小企业生产资金周转频繁等特点,在加强贷前审批和强化担保的基础上,灵活地改变供款、还款方式,实现“可自助可循环贷款”的新变革。
  该行行长黄斌告诉记者,“可自助可循环贷款”就是在统一授信额度内,为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确定一个可撤销的贷款额度,并与客户签订协议,使客户在核定的额度内可循环使用、可自助使用的银行贷款方式。客户只需办理一次手续,有效可达3年,不必逐笔办理签订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等繁琐的贷款手续。同时,客户需要资金时可随时自助放贷、有资金时随时自助还贷,贷款利息按实际贷款和实际使用天数计算,可大大节省企业的贷款利息支出。

方便了小企业贷款

  初上规模的晋江市中德顺机械有限公司在2003年出现生产流动资金不足,该公司总经理苏良磁找到泉州农行,以企业厂房做抵押办理了自助循环贷款90万元。苏良磁告诉记者,拿到90万元的贷款额度后,企业需购买生产原材料时,他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就可以自己给自己放贷,货款一回笼马上就能自己操作还贷,不用等待银行层层审批,资金使用效率很高。
  “很多银行嫌我们小企业麻烦,而我们也觉得银行的企业贷款门槛高,成本大,手续十分繁琐,往往是急需资金时申请了贷款,等贷款层层审批后发放时,企业早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生意做成好几单,已经不需要贷款却背着一大笔当初申请的贷款,又不能提前还贷,只好放着亏利息。”苏良磁说。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苏良磁在2005年获得泉州农行500万元的可自助可循环贷款额度,“这种新的贷款模式帮助我们企业快速发展壮大,2003年我们企业年产值仅200万元,2007年产值突破了5000万元。同时,可自助可循环贷款一年还为我们企业节省贷款利息支出9.93万元。”

金融支农取得较大成效

  黄斌说,农村乡镇小企业多,帮助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就等于在落实国家的金融支农政策。泉州农行下辖各支行因地制宜,“精确制导”,在金融支农方面取得较大成效。
  永春支行采用“公司+农户”担保方式,为该县5家从事出口贸易的永春芦柑购销大户发放可自助可循环贷款550万元;安溪支行出台了“铁观音”茶产业链融资方案、藤铁工艺“公司+农户”融资方案等;德化支行在当地6万多农民中试点新一代惠农银行卡,该卡具备财政支农资金的代理支付、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可自助可循环农户小额贷款等多种功能。
  泉州农行金融支农取得成效的同时,自身也获得较大收益。2007年,该行各项存款达310亿元,人均利润从2002年的7.22万元上升到21.83万元。

专家:新模式值得推广

  厦门大学金融系主任朱孟楠教授研究泉州农行“可自助可循环贷款”模式后认为,这种模式值得在金融机构推广。
  朱孟楠指出,这种贷款模式对原有的信贷制度、机制、流程、审批的所有环节,并没有发生更多的改变,金融机构对贷前贷后的调查、审查也只有提高标准,没有降低要求。发生变化的是在整个资金融通中最不经意又十分关键的环节——供款、还款方式,这一变化颠覆了凝固着计划经济传统、官商色彩、行政化模式的国有银行管理手段。实践证明,在这种模式下,大大节约了企业客户的贷款时间成本和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银行所获得的加权平均利率增长了20%以上。
  朱孟楠说,泉州农行贷款新模式也是对目前银行业普遍奉行的“二八定律”进行了一次修正。“二八定律”认为银行20%的优质客户能带来80%的利润,而一些小企业和“三农”项目沦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不愿提供贷款的劣等客户。这种新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小企业和“三农”项目,为当前解决金融服务“三农”难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