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助灾区群众实现就业自救
从“走进帐篷”到“走出帐篷”
    2008-06-20    本报记者:韩世峰 郭嘉轩 傅琰    来源:经济参考报

  汶川大地震不仅是对生命和家园的无情摧毁,更是对许多生还者生活希望的残酷剥夺。据有关方面初步统计,地震造成灾区8400余户企业停产半停产,其中10%的企业将就此倒闭消失,34万余户个体工商户受灾停业,共涉及职工76万人。这给四川带来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如果说,震后初期让受灾群众尽早住进帐篷和板房是一次重要战役的话,那么尽快帮助受灾群众实现就业从而满怀信心地“走出帐篷”,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战役。

灾区频现面向受灾群众的就业招聘会

  6月9日,地震灾区都江堰市第9场面向全市受灾群众的就业招聘会,在位于滨河小区的人力资源市场举行。记者现场看到,在众多帐篷中间的一块空地上,人头攒动,几十家企业的招聘人员和数百名受灾群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构成灾区一道别致的风景。
  此次招聘会的组织者之一、都江堰市就业局局长郭毅刚对记者说,他们此前对全市14个受灾群众安置点进行过就业愿望调查,针对受灾群众比较集中的就业取向,如营业员、驾驶员、服务员、普工等,向成都市范围内的企业组织了3000个左右就业岗位。他们除了在这里组织了9场招聘会外,还在安置点内举办过12场招聘会。
  在成都建工集团招聘台前,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正在填写登记表,他告诉记者,他叫康会,地震前在成都光大建设公司任工长,现在原企业受灾停工了,就自然“下岗”了。为了不给家里也不给社会增添负担,他出来求职,参加过几个招聘会。他觉得成都建工集团挺适合自己的专业,不知道他这个具备一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这家企业是否能够旧业重操。
  记者随即采访一旁的建工集团副总经理晏开敏,他说,对所有的登记者,只要是受灾者,企业都接收,不过要进行三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给发650元生活费。他们这次提供了二三十个工种,几乎是企业所有岗位,包括管理岗位。“其实我们企业用工已经接近饱和了,而且我们有专门渠道进工,这次我们拿出上千个岗位招工,就是想帮助受灾群众实现自救,解决其生活根本问题。”
  “与其让青壮年受灾者在帐篷中闲呆等待救济,不如让他们有偿地参加灾后重建。”如今这已经成为一些援建单位的共识。在山东省济南市援建地震灾区擂鼓镇的工地上,参与板房安装工作的当地受灾群众已有200多人。济南市建委副主任、擂鼓镇板房建设总指挥王迪生说,通过以工赈灾的形式,既可以让当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又可以解我们工地上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援建,帮助他们在每一个村都建立起一支机械操作队伍,使他们能投入到新家园的建设中去。
  据擂鼓镇龙头村村民介绍,现在一些简单的工作,如搬石、运沙等全部由村里人负责。有机械操作经验的,经考核合格后可以直接上岗。一个从事过挖掘机操作的农民,考核合格后,登上了一台崭新的挖掘机,进行土地推平作业。他说:“现在房子没了,在帐篷里待着也没事,就过来帮忙。人家不远万里帮助我们重建家园,我们自己更应该努力。”据了解,对这部分群众,援建队都以当地的劳务价格,付给他们“工资”。 

受灾群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此次地震重灾区都是四川省重要的经济区。成都、德阳、绵阳3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4.2%,城镇就业人数占全省的39.7%。据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分析,8000余户受灾企业在一年内能恢复到震前水平的只有50%,这给四川带来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就业总量压力骤增。因企业停产、停业和个体工商户歇业等原因,将新产生城镇失业人员37.2万人,使四川省城镇失业人员总数超过70万。 
  其次,就业困难群体问题更加突出。此次地震使四川零就业家庭增加5.1万户,截至目前还造成2000多人截肢,就业困难群体迅速扩大。在北川、青川、汶川县映秀镇等重灾区,80%以上的劳动者成为就业困难人员。
  再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矛盾更加尖锐。灾区因地震失去土地和农村收入来源的农村劳动者达到115.2万人,同时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返乡的数量不断增加。广元市目前返乡农民工已占外出总量的2/3,仅5月14日一天就返乡农民工6000余人。剑阁县18万外出务工人员,有14万已经返乡。
  另外,每年社会新增就业人员高峰即将到来。6月份以后,是每年高校、高中、职校毕业生、转业军人等参加就业的高峰,按往年数量估算,四川这一群体总数接近20万人。这一情况将加剧受灾群众的就业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灾区群众普遍就业愿望强烈,但实现就业比例并不高。记者参加了6月6日在都江堰市翔凤桥社区安置点举办的就业招聘会,成都市新都区组织了就业岗位1500余个,都江堰市也拿出岗位1500个。据会后统计,该安置点有1380名受灾群众,填写登记表的有124人,现场达成意向性协议的50人,签定合同并马上上工的只有2人。
  据都江堰市就业部门统计,截至6月7日,共提供就业岗位17687个,签订意向性协议2727份,实际就业1419人,其中社会性岗位就业721人,公益性岗位698人。
  都江堰市就业局职介中心主任涂兴越告诉记者,受灾群众就业心态比较复杂:有的震前有工作对再就业持观望态度,有的不具备就业技能,有的灾后短期内不愿赴异地工作,有的希望挑选更轻松、待遇更高的岗位,还有一部分则是等救济、安置和扶持政策。因此,劳动部门在就业心理引导、职业培训上压力很大。

凭一省之力难以化解就业压力

  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成明告诉记者,四川劳动部门在地震中自身受灾严重,22个重灾县(市)劳动保障部门的办公机构、基层服务窗口、信息系统、设施设备、工作用车基本损毁,全系统死伤失踪390人,经济损失24.4亿元。尽管如此,为了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劳动部门联合其他有关部门,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开展就业援助。
  他们派出工作组走访灾区停产半停产企业,尽量避免企业将职工大量推向社会,凡积极吸纳失业人员的企业,考虑给予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他们将公益性岗位最低工资标准增加200元,力争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目前成都市已决定,所有公益性岗位优先向受灾者提供。他们对1万余户震前贷款的受损群众,酌情核销部分贷款,或推后还款期限2年,鼓励群众创业自救。对灾后自谋职业的群众,给予2000元创业补贴。
  灾区7000名技校学生因灾失学,四川省迅速联系省外开展培训援助,目前首批1240余名学生已被5个省市的44所学校接收。四川省还鼓励受灾企业在维系职工劳动关系的前提下开展培训,准备向企业发放一定培训补贴。他们另外,与广东、浙江等对口支援省份联系2万多个劳务输出工作岗位,经过甄别筛选后,在各地组织劳务输出。
  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璞告诉记者,据初步估算,四川仅实施保障职工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政策,就需要资金29亿元,而全省通过加快推进受灾地区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加大省级调剂金力度,运用历年结余等方式,大约可以筹集5亿元,还有24亿元缺口。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仅靠四川一省之力及原有的就业政策,他建议采取“特事特办”的政策措施,举全国之力推进这项工作:一是鼓励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到灾区定向招工,开展灾区与对口援助市(县)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对接活动;二是让劳动保障部门直接参与灾区重建项目立项,以便检查重建项目使用本地劳动力的情况;三是对灾区和支援灾区解决就业问题采取更优惠的政策。
  成都市就业局局长李永捷说,加快受灾群众就业的步伐,需要受灾者、企业和劳动门三方共同努力。对受灾者来说,需要转变就业观念,遇到合适岗位可先就业,然后再作选择和调整;对企业来说,一方面停工的受灾企业不要马上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把员工一下子推向社会,另一方面招工企业在无法提高工资标准的情况下,可考虑在生活条件上为受灾者解决得好一点;对劳动部门来说,应实行跟踪式就业服务,尤其对就业困难的受灾者要跟踪,直至帮其找到合适岗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