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相助 千里驰援
    2008-06-04    本报记者:吕福明 肖婧    来源:经济参考报
  汶川地震以来,一队队志愿者奔赴灾区一线,一批批赈灾物资驰援地震灾区。这是爱的接力,这是义的张扬!
  这些天,来自国内外的大量物资及资金正源源不断地抵达四川灾区。四川省民政厅一楼大厅内外的墙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来自企业的捐款红报。这些抗震救灾捐款从5万元、10万元到百万元、千万元,有现金,还有大米、帐篷……
  “从13日正式接收以来,每天现场捐赠款项都有上百万元,最高时一天收到180多万元现金。”四川省工商银行营业部城南支行的李燕说。
  在四川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除了现场接收来自企业和个人的捐赠以外,每天还会收到大量的群众来信,许多人在信中夹带着现金,有的人都不曾把名字留下。
  一位来自广西的匿名来信中,除了随信递来200元现金外,还附了一纸短信。信中写道:“我们心连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希望灾区的你们平平安安,渡过灾难时期,早日重建家园。”
  对每一笔这样的捐赠,工作人员都认真开具了专用票据,捐赠者一栏填写的是:爱心人士。
  成都的中午,骄阳似火。两名被晒红脸的高一女生捧着一个红色募捐箱,在街头义卖当天的报纸。有时,一张报纸能卖到200元。5天里,她们靠这种方式为灾区筹集了3000多元爱心资金。但她们执意不肯向记者透露自己的名字。
  在半军事化管理的都江堰市赈灾物资调配中心,记者碰上了4名来自河北保定的志愿者。领头的是一名中年男子,名叫王若瑟,与他一起来的还有5名诊所的医生。王若瑟告诉记者:“我们刚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过来,那边病人陆续转院,已不太需要人手。在电视里看到都江堰一些地方震得很惨,就赶到这里看看能做点什么。”
  这4名志愿者可谓一路风尘仆仆。他们从保定坐火车到成都,由于路上火车晚点,整整坐了30多个小时。“虽然路途颠簸,但到灾区的心情很急切,所以并不感到太累。”王若瑟说。
  在路上,记者邂逅了一群上前搭车的志愿者。其中,在北京做个体生意的张景龙与几名来自其他地方的志愿者结成小分队,深入灾区工作了近半个月。他们中的3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医疗小组,为受灾群众做医疗服务,其他人则帮那些偏僻村落里的受灾村民搭建抗震棚,清理碎瓦,让村民有个栖身之地。张景龙说:“能为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每个人的心愿。”
  这些天,记者在灾区遇到了太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也亲身体验了何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他们当中,有坚守抗震救灾一线的基层干部,有顽强自救的灾区群众,还有一路跋山涉水为灾区群众送来给养的社会各界人士。无私奉献,体现在情注灾区的每一个人身上。
  来自广州的56岁的曾纪义,与年轻的公司总经理石子义一行6人,随同赈灾物资千里驰援灾区。由于在贵州遭遇水灾,两天后才到达灾区。在都江堰,他们顾不上休息和吃饭,又马不停蹄地把物资送往急需的灾民安置点。
  在卸货时,来自百莲凯广州分公司包括老人和老总在内的所有人,都与工作人员一起搬运物资。而平时,他们都是大都市的白领、养尊处优的大老板,从未干过这样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等他们办理完交接手续,已是夜色朦胧。
  记者注意到,在这家公司的赈灾物资清单中列着:电风扇、蚊帐、消毒水、火腿、伊利奶粉、大米、复方感冒通、腹可安、先锋6号、一次性注射器、卫生巾、芳香沐浴液、芦荟洗发露等,总价值105万元。石子义说:“我们就想送些灾区群众急需能马上用上的物资,希望他们过得更好。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关注灾区,尽我们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一些培训就业的机会。”
  这几天,成都通往灾区的成灌高速公路、国道213线公路出城方向已实行24小时管制,以保障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快速通行。来自八方的援助,正以更快的速度送达地震灾区。
  “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摧毁不了我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在地震灾区,像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所有关注、关心、关怀灾区的人,正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战胜地震灾难,重建美好家园。
  无论相隔千里,“我们在一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