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要有长效、灵活的政策机制
    2008-06-04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 王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过去21天。目前抗震救灾的重点从前期的全力抢救被困人员转向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然而,灾后重建不是朝夕之间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几年时间。做好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需要建立长效、灵活的扶持政策和机制。
  从灾后重建的一般规律来看,整个过程大体分3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编制规划阶段、组织实施阶段。现在正处在前期准备阶段,有关部门的总体考虑是,大体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准备工作和总体规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
  当前,中央财政已经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明后两年中央预算还将再作相应安排。
  灾后重建不仅要重建家园,还要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这就需要农业、工业、金融、就业等多项扶持政策和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灵活的政策,以期建立一个长效的灾后重建扶持机制。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已发出通知,要求对地震灾区实施就业援助行动。这份通知要求,灾区受灾企业重建中吸收就业困难人员的,可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个体工商户因灾中断营业后重新开业的,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也表示,地震发生以来,央行出台大量金融支持政策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已对受灾较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五省(市)增加再贷款额度70亿元。此外,央行还暂缓上调了重灾区部分地市的存款准备金率。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出台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也应是稳定且长期的,为受灾群众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作出贡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