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 京沪各有蓝图
    2008-05-12    作者:谢卫群 王建新    来源:人民日报

  事件背景

  5月6日,北京市《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5月9日,上海“陆家嘴论坛”开幕,“一行三会”(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领导人和国际金融界高官齐聚上海,探讨“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
  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这是两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意见》的发布、陆家嘴论坛的召开,北京和上海都在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上展现了自己的蓝图。

  何为国际金融中心

  按照覆盖区域面积的大小,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五个级别,即全球范围的金融中心、洲际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特定范畴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东京、法兰克福、香港和新加坡是区域性但又接近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更低一级别的如迪拜是中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苏黎世是颇具特色的私人财富管理的国际金融中心。
  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实是可以有多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比如美国的纽约是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而芝加哥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后者在期权期货等衍生品交易方面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

北京:不会构成竞争与威胁

  北京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这是《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确定的首都金融业发展目标。

有利于北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5月6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的《意见》中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并没有改变北京的城市定位,而是明确了发展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这是北京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北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霍学文说。
  2007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26.3亿元,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5%,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产业。2007年,金融业对北京经济贡献率达到10.1%。
  据霍学文介绍,北京金融业在全国具有独特地位,具有“一行三会”等金融业监管总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也已占到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40%。此前,伦敦金融城国际金融中心指数研究报告已将北京列为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研究。

中国将形成多个金融中心并存的格局

  “中国完全可以拥有多个国际性、区域性金融中心,北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不会构成与其他城市的竞争,更谈不上威胁。”霍学文明确表示。
  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会不会与上海、香港等城市发展金融业形成竞争?对此,霍学文说,建设金融中心,各城市有各自的优势。为什么只能一个中心?中国一定是一个多金融中心的格局。“如果20年前,说北京只能建1个Shopping Mall(超大型购物中心),可能大家都会表示赞同,因为我们的消费水平在当时仅仅如此;但如果现在说北京只能有5个Shopping Mall,那或许老百姓都不同意了。”霍学文给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多年从事国际金融研究的霍学文介绍说,一个国家多金融中心并存在世界上并不少见。比如美国,纽约是总的金融中心,波士顿是基金管理中心,芝加哥是期货中心,还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同样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中国将来也将形成多个金融中心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霍学文说,在这样的格局中,金融中心城市除对周边地区发挥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外,彼此之间还应加强合作。“北京将继续同其他城市,如香港、上海、天津、重庆、西安等一起发展金融业,相互促进,实现共赢。”(王建新)

上海: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

  5月10日,2008“陆家嘴论坛”闭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坛开幕之前,领导小组就先期举行第一次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这一举动意味深长,这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开始更加注重国际化建设,以不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瞄准市场化和国际化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党中央对上海的希望和要求。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国家级金融市场体系,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
  目前,上海已有金融机构总数突破730多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超过360家,获批的外资法人银行有12家设在上海。
  与此同时,上海成为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交额占全国的2/3,在全国直接融资总额中的比重超过90%,期货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66%。
  虽然如此,上海还是清楚地意识到:与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金融人才严重缺乏,市场的规模还是过小,交易品种仍偏少,还不能提供许多国际性金融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跨国公司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对外开放还不够,在主要金融商品定价上还缺乏国际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迫切需要在市场化和国际化上寻求突破。上海市市长韩正说:“推进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更需要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这或许就是上海躬身求教的真实动因。

在上海,又不在上海

  为了实现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早在去年,上海就提出聚焦陆家嘴金融城,使其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上海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
  去年,上海组建了推进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邀请了上海之外的专家、官员参与。
  在这次陆家嘴论坛上,除了规定议程,韩正市长特别向国际咨询委员请教两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吸引金融人才?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此前,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与记者畅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他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上海”,“又不在上海”。所谓在上海,是以上海冠名,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人物在上海的集中度较高。但中心的受益者更多又不在上海,因为机构是来自国内外的,服务的对象也是国内外的。他强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一定要有从全国看上海的角度,发挥上海这个金融市场窗口服务全国的作用。(谢卫群)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