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6-29 记者:白冰、高云岗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新华社记者:王小川
摄 | “在全球金融市场,有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主要时区,纽约是美洲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伦敦是欧洲的金融中心,而香港有能力成为亚洲时区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有能力与伦敦和纽约鼎足而立。”香港交易所前主席李业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回归10年间,香港金融市场发展很快。英国伦敦市政当局发表的“环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说,香港金融业在市场监管、资讯、人力、资金等方面取得很高的分数,全球排名第三位,仅次于伦敦和纽约。“我个人认为,这个报告很有意义。”李业广说。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谢国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10年香港融资与投资结构的转型,以及大量内地企业来港上市,推动了股市集资功能的提升及规模的扩展。金融体系出现从银行业主导转向资本市场主导的发展趋势,这种转型正是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表现。 谢国樑认为,10年来,香港金融业的国际化特色维持不变,全球100家最大型银行中有69家在港设立分支机构,认可金融机构的资本背景来自3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欧美大型国际投行加强香港总部基地地位,扩展基金投资、企业上市、私人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与10年前比较,香港金融业的实力与业务范围显著扩展,金融机构的素质大幅提升。 1993年7月,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截至目前,375家内地在港上市企业市值占香港股票市场总市值的50%;内地企业股票每天的成交量占香港股市总成交量的60%。10年间,内地企业在香港市场筹集资金1.5万亿港元。 数据显示,过去10年,香港股市的市值、日均交易额以及集资额都发展很快。1997年6月底港股市值4.3万亿港元,现在已增加到近16万亿港元;1997年全年集资总额仅2475亿港元,2006年全年为5245亿港元,其中3300亿港元是首次上市集资额,在全球排名第二位,超过纽约和东京,仅次于伦敦。 香港金融市场也为内地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后,内地国有企业需要“走出去”,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需要筹集大量可以自由兑换的资金,购置新设备,引进新技术,以增加竞争能力;二是内地企业的体制需要改革。为此,香港联交所1992年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利用香港这个国际化平台,为内地企业解决这两个问题。在香港筹集的资金可以自由兑换,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内地企业在港上市要符合要求,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都要与国际接轨,这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亚洲金融风暴后,特区政府发现,当时的香港联交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联交所是会员制机构,会员都是证券商,因此联交所的管理是以证券商的利益为主。2000年3月,香港联交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合并成为目前的香港交易所及结算有限公司。 李业广说,合并后的效果非常好。以前的证券商成为香港交易所的股东,管理权则交给专业人士。当时两所合并时通过了立法程序,很清楚地说明,交易所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公众利益,在不违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再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这一改变,给了国际投资者很大的信心,是国际投资者涌入香港的重要原因。香港交易所2000年6月上市,当时股价7港元,现在110港元,六年多时间市值增长15倍以上。 香港股市掌舵人、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表示,港股历来集资额最大的10只新股全部为1997年后来港上市的国企股和红筹股。大批优质内地企业来港上市,拓宽了港股的深度和广度,使港股成为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经济腾飞的最佳投资选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