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全国的奶粉涨价风迅速刮到了重庆。6月5日,记者走访市内多家超市时发现,包括惠氏、雅培、伊利等在内的多个奶粉品牌,已经悄然提价,涨幅均在一成左右,涨价理由则是换包装、换配方及成本上涨等(《重庆商报》6月6日)。
奶粉又涨价了,而且又是由洋奶粉的率先涨价带来国产奶粉的跟风涨价。而且,这种涨价已在广州、武汉等多个城市进行着。而据了解,此次涨价,已经是今年以来第三轮奶粉价格上涨:今年2月,内地销售的中外品牌奶粉已发起过一轮涨价潮。包括美赞臣、雀巢、安怡、安满等品牌奶粉均有上调价格,平均涨幅为10%左右;4月,雅培部分段次婴幼儿奶粉在香港涨价5%至10%,当月伊利发出涨价通知,5月伊利价格正式上涨5%至8%;5月国产奶粉雅士利和施恩上调单品价格,涨幅达5%左右。短短的时间过去,奶粉又要开始涨价了。嗷嗷待哺的婴幼儿们,喝下去的不是物美价廉的“口粮”,而是家长腰包里日益减少的“血汗钱”。 据了解,此次各大品牌涨价的原因有二,或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或是更换包装和更换配方。但乳业专家则表示,近期奶粉原料涨价不是很明显,加上运费等才上涨了2%至3%,最多也不超过4%,和终端产品一成的涨幅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之所以更换包装,主要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新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6月生效,该规定要求婴儿奶粉应标注营养成分、生产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而这一要求,本来就属于奶粉厂商的“应有义务”:只有加上这些东西才能让消费者更能“消费”明白,才更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现在,奶粉厂商公然将这种应该承担的“义务”的成本摊到消费者身上,显然是一种有违法规行为。对于“奶粉配方升级说”,消费者却并不知道新添成分到底价值几何,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被接受”配方“升级”了。 那么,既然各方面成本没有多大增加,洋奶粉何以多次率先涨价?有关人士分析,这是因为洋奶粉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强。相关统计显示,去年以来,一些洋奶粉品牌提价或升级换代后,产品销量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加上国产奶粉中出现的三聚氰氨事件,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还未完全恢复,洋奶粉因此一直受宠。洋奶粉如此做,显然有些“趁火打劫”的“不仁不义”。但作为相关管理部门,能否对换包装这种对于消费者来说“必须的知情权”给予叫停?而且,作为洋奶粉受宠的关键原因之一,相关部门能否加大对国产奶粉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监管力度及惩处力度,让“三聚氰氨”再也不能出现?作为国产奶粉厂商,能否真正践行“消费者是上帝”的承诺,真正做出“放心奶粉”、“良心奶粉”,以及新科技时代下的“优质奶粉”,更快地重振国产奶粉在国人心目中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