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教育的经济属性
    2010-04-30    作者:王灵珅    来源:人民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经济化、市场化现象。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正常的一面。但应当看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准公共物品,如果过度经济化、市场化,就会对社会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正确把握教育经济化、市场化的“度”,需要认真分析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属性。
    教育投入既具有明显的公共收益特征,又具有极强的私人收益特征。因此,它一般由政府、个人或家庭、企业或社团共同承担。过去,我国的教育费用基本由政府承担。这虽然对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从实践看,政府作为教育资源的唯一供给者也存在诸多弊端,如资金投入不足、效率低下、学校行政化现象严重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适当发挥市场的力量,允许个人、企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可以弥补资金和管理上的不足。因为,市场追求的是效率和竞争,是低投入和高产出。还要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差异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政府提供教育的大众化特征已不能满足部分群体的需求。这样,一定程度的教育经济化、市场化就成为必然。
    近些年来,我国逐渐改变了政府作为教育的唯一投资者的局面,允许其他资金投入教育;社会对教育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各类培优辅导、职业技术教育、独立学院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繁荣,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许多人感到教育市场化带来了社会不公。虽然一定程度地利用市场来发展教育是必然趋势,但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涉及全体国民的切身利益,若单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发展教育,就不利于教育公平,不利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所以说,教育的经济属性是一种公共经济性质。
    教育的公共经济性质是由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而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成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市民。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只有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和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过程。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基础教育,一般是受教育者为自己享有的教育服务付费。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收入一直很低,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提高人力资本。因此,政府有必要为这类群体提供一定的免费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这既能给单个农民带来很大收益,更能给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很大收益。另外,城市的困难群体也需要得到教育培训的机会。
    教育的公共经济性质是由维护教育公平的需要决定的。个人和家庭之间所占有的财富是不同的。若将受教育仅仅视作个人消费,那么,贫寒家庭的孩子获得的发展机会就会减少,甚至导致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实际上也是抑制贫富差距拉大的有效措施。
    教育的公共经济性质是由增强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决定的。一国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等硬实力上,而且越来越表现在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上。软实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通过影视、旅游等途径来传播,而且需要通过发展教育来推动。
    教育的公共经济性质,决定了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市场手段加快发展教育,又要强化各级政府应尽的教育责任,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把政府提供基本教育资源与适度的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相关稿件
· 教育面临一场被动的变革 2010-04-21
· 均衡教育的制度不靠谱,电脑摇号只是游戏 2010-04-19
· “老师流动”不是教育均衡的长久之计 2010-04-08
· 大众汽车将投入千万实施环境教育新3年计划 2010-04-08
· 中华女性素质教育基金启动 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