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4-21 作者:陈志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
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北京是8万,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上海比北京更严峻,也是全国高考录取分数实际上最低的地方。
因此,北京上海纷纷减少招生计划。北京的市属高校,纷纷把一半以上的招生计划转往外地。如果仅仅是北京上海的生源减少,倒没有什么,但可惜、可怕的是这种现象是全国性的。
山东一直是生源大省,但山东生源下降将更为迅猛。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预测,到2013年,山东省考生总量将从2008年的80万下降到40万左右。山东2009年的招生计划是52万人,即便是招生计划不增长,山东过两年也将面临没有学生可招的窘境。湖南今年也破天荒第一次拒绝一些外省高校的招生计划,以确保湖南高校的生源。
不仅仅是高校招生上出现生源匮乏,各级学校都遇到了这种尴尬。北京2009年小学新生总量是5万多人,这些人12年后全部参加高考,也只有5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最近几年,全国中小学校数量及在校生总数均迅速下降。10年前,全国中小学总数还是60万所左右,但到了5年前,就只有50万所,现在,大约只有40万所。最新的数字显示,初中以下在校生总数2008年比2007年减少230万人。
根据相关专家预测,如果仍然按目前每年高校招生计划增长5%测算,到2013年以后,高考的全国平均录取比例就可能超过80%,在经济发达、高校众多的省份,超过90%是正常的,甚至会达到100%。这就意味着,理论上考0分也可以上大学。
显然,以我国高校目前的生存状态,恐怕难以应对生源迅速减少带来的挑战。
我们能预见到的是,3-5年后,必然有一批高校将面临招不到足够学生的局面,进而陷入办学困境甚至有倒闭的风险。因为国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近年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更多是靠学校借贷及学生学费维系的,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很怪异的现象:越是层级低的学校,招生量越大,学费也越高。北大清华几乎成了全国学费最低的高校。在学校的日常运营中,学费成为最核心、最重要的资金支撑。于是学校拼命扩大招生计划。因为招生规模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收入。而一旦生源缺少,招不到足够的学生,学校就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难以为继。
因此,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部门的管理者,需要未雨绸缪,借鉴日本等国家曾经面临类似困境的经验,尽快缩减招生计划,调整办学方向与定位,甚至进行强制性调整,以避免因为生源迅速下降、学校倒闭带来的社会动荡。
生源危机,给一些高校带来了生存危机,却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变革机会。
生源不足,让很多高校不得不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办学,而不再是不切实际地全盘照搬北大清华。比如,一些学校会更注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真正实现研究型与应用型大学的分工;专科学校也不会再向本科院校看齐,去过度追求科研成果。在这种竞争中,高等教育将实现一定程度的归位。
生源危机,也将给基础教育带来重大影响,给中小学松绑,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人人都可以上大学,或者说上大学成为一种主动选择,无疑将大大缓解一部分家长对分数的盲目追求,从而减轻分数给学校与老师带来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彻底普及,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的现实,可以让教育抛掉自己身上被强加的很多社会负担,重新回归到教育的本位,不再被扭曲。
生源的竞争,也将让教育的“正统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政府的许可与批准不再是教育市场上的头号金字招牌。当人们的教育选择变得理智,教育就必然在一定程度回归市场价值特性,这将为私立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那些能提供实用技能的学校,那些能提供更好服务的私立中小学,必将在这种生源大战中胜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果真如此,则将是中国教育的大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