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指数"可期待,"幸福感受"难平均
    2010-03-10    作者:钱夙伟    来源:新京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8日表示,全国人大财经委正在调研全新的政府评价体系——福祉指数。(3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

    福祉指数,包括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共四个方面,其中涵盖收入与消费、收入分配、健康状况、环境治理、环境满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政府廉洁、司法公正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44项指标。这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相比,显然增加了“民生”的分量。
    其实,所谓福祉,也就是幸福、利益、福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感受。所以,“福祉指数”里面主观指标多达15项,据称“这一设置是为了能够对客观情况和主观情况都有所反映。”
    因为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实际上,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的市民,从收入颇丰的白领,到下岗失业的低保户,也有不同的幸福要求,又因为各项物化的指标可以取平均值,幸福的感受却不能平均,因此,“福祉指数”,尤其需要注重各个居民个体的感受,并不是一个增长速度就能涵盖的。
    因此,“福祉指数”评价体系之下的政府工作,既需要从宏观着眼,又要从微观入手,既寄希望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又必须注重关乎民生的每个细节。这于官员,理所当然地提出了更高的执政施政要求。
    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压力,福祉指数,不可能成为官员们的自觉追求,也不可能形成合力,最后只能成为纸上谈兵。显然,只有与官员的绩效挂钩,这一科学、规范的政府评价指标体系,才有望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

  相关稿件
· 贷款呆账核销关乎灾区群众福祉 2008-05-27
· CPI与房价统计改革事关民生福祉 2008-01-25
· 带薪休假纸上权利如何变为现实福祉 2007-12-18
· 大多国家管控药价显示:药价稳定事关百姓福祉 2007-04-23
· 吕祖善:发展必须为民谋福祉 200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