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教育部“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引发的,关于“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仍未实现的媒体讨论非常火爆,但偏有热爱“反弹琵琶”的论客们,一味以中国教育没有制造出大师、教育管理体制很落后乃至个别学校乱花钱为例子,试图论证教育领域问题核心并不是投资不足、不达标的问题,而是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不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目前的投资不足是次要的。 必须看到,这样误导受众、曲解主体乃至罔顾逻辑的论述方式是反智的,害处极大,并极具误导性。 首先,教育体制落后、存在问题乃至需要调整、优化,这个论断本身其实并不是一个具有讨论价值以及具备验证标准的真问题。不仅这一论述自身永远无法证伪——拿这个话题说事儿的人永远可以说体制不够好、永远存在改进的空间,还因为教育也好,文化也罢,根本不能,也无法自外于所处的时代、自外于整个社会环境——如今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并非独有,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文化、传播乃至卫生等领域。因此,仅以教育体制存在种种的问题来为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不足、投入不够进行开脱,实在是在“顾左右而言他”。 其次,数十年所累积的教育领域投资不足已形成极严重的历史欠账,几乎是当下多数教育领域乱象的根源。譬如大、中、小学校乱收费问题,很大程度正是由于自上而下正规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各级各类学校自寻出路、自谋经费所引致的;而世所热议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身份转换、赎买问题,同样是教育系统经费不足导致的人员编制紧张所致。前者,既然教育主管部门无法给予学校足够的经费支持,大家自找财源,不免内部人贪念四起、脱离监控,易引发资金、财务黑洞;后者,由于就学人口分布与教育资源不匹配,在有限的资金盘子中,才有了各地各出奇招,在编制外寻找替代资源的努力。其他诸如高校主动负债等自不必说,原因类似。 再次,也是最值得忧虑的,在历史欠账之外,目前的教育投资不足还将在未来影响中国教育急起直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无论从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比数据还是普通教师的收入回报情况看,教育工作者多数是以很低回报从事超负荷劳动。要保证中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就必须确保教育事业能吸引较优秀的人才,完成知识代际传播。否则,学校为校舍、教具忙,教师为稻粱谋,教育主管部门为考核水平提升犯愁,心气不一、追求各异,教育在未来更难有希望和大的作为。更何况,在未来五到十年中,自2005年来形成的新人口出生高峰带来的新增就学人口剧增,今后各级政府教育投资增量如果不能尽快跟上并尽快弥补历史欠账,还可能造成更多问题。 顺便指出,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在17年两次落空这件事上,除了让人觉得更加敬佩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连续30年平均23%的数据之外,就是感觉各级政府在设定目标方面的随意性太强。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设定到2000年完成“4%”,到了2005年做“十一五规划”又设定2010年完成“4%”。 一言以蔽之,我国教育投资不足背后,是决策者的态度问题;而教育体制能不能调整得更好,则是有关部门的能力问题,这完全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既不宜被有意无意地混淆,当然就更不能相提并论。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