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1-21 作者:南都社论 来源:南方都市报 |
|
|
近日,一则“全国31万代课教师将于2010年面临集体清退”的消息引爆网络,天涯社区就此推出了援助代课教师的“感恩行动”,本埠媒体也就代课教师的境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群曾支撑起义务教育的人被迫离开讲台,经历艰难的人生转折,也被动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他们的挫折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并感同身受,帮扶代课教师的感恩行动得到广泛响应。社会以愧疚之心展开回报在先,国家层面的反哺计划更不应或缺。 没有人是为了获得现时的尊敬去当代课教师的。他们出现在基础教育最薄弱的时期,并且在教育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奉献智力。没有几十万代课教师不计成本的前赴后继,义务教育不可能走过最艰难的阶段。他们普及大众教育,同时也是众多社会精英最初的启蒙者,用一笔一画的教导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提供动力。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国家都受益于代课教师,如此形容并不过分。 与代课教师的作用不相称的是他们的待遇。他们不被体制认可,乃至被烙上低级的身份标签。微薄的薪酬伴随代课教师的职业生涯,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身在教育行业却被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他们无法专心规划自己的生活,因为代课教师的歧视性编号制造了强烈的不安全感。代课教师被他们日夜投入的事业所伤害,以致忍受伤害成为从事这个职业的前提条件。 直到设置了繁复规则的清理政策将他们包围,代课教师才发现自己退无可退,原先的辛苦并未带来丝毫屏障。代课教师不能全员转正,但从清退政策并不能得出不需要代课教师的结论。32万名农村小学代课教师一去,那些孩子的教育如何继续,没有人就此有过说明,而代课教师的权益更是无人负责。 无论是在贫穷的西部还是在富庶的沿海,附属于清退政策的“代转聘”过程充满代课教师的不安、愤怒和控诉。代课教师本来就脆弱的生活被连根拔起,有关部门对此缺少起码的怜悯。有空编教职却不予开放,代课教师承担了体制不公的所有成本。这时首先现身出来抚慰代课教师的,不是政府部门,反而是不忍旁观的一般民众。 在社会大众的心中,代课教师并不仅是遥远的弱势人群。对很多人而言,代课教师就是少年记忆的一部分,是小学和中学的知识引领者。他们出义工帮助山区代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基金会,定向招工,或认捐当作迟到的学费……这是自发自觉的知恩图报,并非仅因为同情,更出于对代课教师的感佩与敬重。即便政策不顾代课教师离校后的际遇,大众也可用良心去慰藉。 希望有更多人将帮扶代课教师当作良心事业去做,但这并不代表政府部门可以袖手不管。代课教师自始至终都为政策所伤,是时候向他们道歉并补偿了。如果一直亏欠,怎么面对国民?代课教师政策不能只有破坏而无建设,有关部门至少在提高补助和健全养老保障上要有负责任的长远安排。这不是施舍,这是亏欠代课教师的部分,这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偿债。 没有人可以否认代课教师的功绩。代课教师或许可以成为过去的词汇,但绝无理由将他们当作历史遗留问题而推卸政府责任。这一点不会以文件的承认与否有所改变。大多数代课教师沉默不语,或者不敢不愿公开伸张自身权益,这并不意味着用漠视的办法就能将问题搁置。因为,对代课教师的愧疚无法抹掉,无论是国民还是国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