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联考与高考的囚徒困境
    2010-01-19        来源:上海商报

    五校合作自主选拔招生考试看似为改革高校招生做了尝试,但目前的考试安排方式并未能减弱应试教育的弊端,反而更增添了考生负担。高考之“囚徒困境”依然令人难以自拔。
  上周六,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大、中科大、清华等高校“五校合作自主选拔招生考试”在全国28座城市同步举行。全国参考学生逾4万人,其中上海考生4000人,本市设3处考场。总体而言,考试组织平稳有序,未有大的意外发生。
  上海各考场,从早晨8:30分开考到晚上20:00结束,除去中间吃饭休息,整个考试长达7个半小时,等到考试结束,部分考生出现程度不同的体力透支,几乎所有考生在走出考场时都直喊“太累了”。
  考试组织方并非没有意识到连续作战欠“人道”,但不打疲劳战,意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在上海过夜耽搁时间更长,还须多次奔波往返于考场。鉴于报考上海交大的外地考生有3000余名,考试组织方选择了“一气呵成”的开考形式。当然,其中也有夜长梦多考题泄漏的担心。
  据考试组织方介绍,首次“五校联考”的各科试题难于普通高考而低于平时学科竞赛。由于上海已自主组织普通高考多年,高中教育则按本市教学大纲进行。托地方财政实力雄厚之福,以及上海高教资源丰富,高校数量众多的先天优势护佑,上海高考试题难度在国内各省中较低。于是,面对“五校联考”试题,上海本地考生普遍抱怨题量多,试题难。而外地考生高中阶段各科教学内容一向难于上海,因而做题则普遍感到轻松。
  “难”与“易”之辩,折射出上海考生及家长对录取公平性的担忧,似乎偏难的试卷将直接影响上海考生的录取率。这个担忧须分开来梳理,其一,不管上海考生成绩高低,上海交大录取500名本市生源的计划不会改变,由此,相对于报考该校的本市考生,真正感到不公平的恰恰是外省考生;其二,上海考生若报考外省的其余四所高校,分数普遍偏低对录取率是有影响的。但上海考生及家长与生俱来的“地域优越感”一直很强,主动报考外省四校的人数有限,因此就算吃亏,波及面也是很小的。
  自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在当代中国的“最公平”特性,和该制度33年延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程度不同的“高考腐败”,却也日益成为学界抨击的焦点话题。于是,泾渭分明的现象出现了:
  来自底层社会的考生及家长,主观上依然希望维持现有高考制度,他们普遍对高考制度改革缺乏意愿甚至抱有抵触,在他们看来,这项制度尽管问题丛生,但仍然是改变家庭命运“最公平的制度”。
  而越来越多的高校则试图为过于死板的高考松绑,增加自主招生份额,增添高考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强大压力下,各种形式的自主招生甚至推荐制等相继破题,一年一考也增加至一年春夏两考。但包括今次“五校联考”在内,仍然不可能撼动支撑现有高考的应试教育之种种弊端,后者作为初高中教育的现实指挥棒子,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极度不公平(这已超出了教育体制不合理的范畴),必然致使现有的高考制度陷入“囚徒困境”难以自拔。而“五校联考”这样的安排如果进一步扩大化,则非但原本希望藉此消除应试教育不能稍减,反而更增添了考生负担。
  眼下,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一考定终身”的消极后果已有所释放,现在的问题是优质高教资源依然偏少,分布又很不均衡,假以时日,譬如以10年或20年作为评介时段,当目前的三本、四本高校教学质量普遍得到提升后,高校是否恢复解放前的自主招生,我们还不敢预测,但自主招生比例逐年有所扩大却可预期。也许到那个时候,类似今天的“五校联考”是件稀松平常事,不再被社会各界予以格外的关切。

  相关稿件
· 高校“投入产出”排行榜产出了什么 2009-12-16
· 珠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回暖 2009-11-30
· 创业(就业)实训项目走进高校 2009-11-19
· 2009全国高校女装设计邀请赛 2009-11-13
· 广东出台多项补贴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