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依赖“第三方”是法治的悲哀
    2009-11-17    作者:杨涛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近来,南京患儿之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1月12日,事件最终调查结果公布:医生是因为玩游戏而失职;家属的投诉基本属实;前期调查结果与事实不符。(《扬子晚报》11月13日)

  事件的调查过程有些荒诞。10日,当地卫生局通报称“医院对患儿的抢救措施是合理的”,并且“不存在医护人员玩游戏、发牢骚等情况”。然而仅仅过了两天,最终的调查结论却截然不同——“前期调查结果与事实不符”。何以至此?原因在于调查组的成员不同。前期调查组由当地卫生局成员组成,以当事医院为主;最终调查组则阵容庞大,其中有4名当地卫生局主管部门工作人员,5名中央省市媒体记者,1名网民代表,1名计算机专家,2名省级综合性医院医疗专家,1名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
  在现代社会,虽然民主选举、民主投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主要方式,但仅止于此,还不足以完全说明公民已经充分行使了民主权利。公民选出的官员有可能背离当初的竞选承诺,因此,现代社会,也往往以诸如立法听证、媒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拓宽公民参政的渠道,拓展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在一些社会影响特别大、民意汹涌的案件中,政府为了提高调查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吸收媒体记者、网民和社会人士参与特定的调查组,正是一种拓宽民主深度和广度的手段。
  不过,这中间有一种现象仍值得深思。近年来,举凡一些社会影响大的事件,甚至是司法案件——如云南“躲猫猫”事件、贵州习水案、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等等,网民都会呼吁成立由网民、社会人士、媒体记者等中立人士组成或参与的调查组。其实,当地纪检或上级机关的调查组,从形式上来说也算是中立的调查组,但只要是官方性质的,其调查程序、调查人员组成和调查结论,往往会受到质疑。似乎只有那种包括网民等参与的非官方人士(并且不受官方控制)的调查才会有公信力。
  这种现象,其实显示出政府的公信力在严重流失。按理说,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政府也要服务于人民的利益,那么,政府的调查组,也寄托着人民的厚望。即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与被调查人存在利益关系,但上一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也应当能够给予公民安全感和信任感,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如此次事件中患儿家属的律师所言,以往的医疗事故鉴定,“医学专家只看病历,并不会去到医疗事故现场,更不会管事故是否与当事医生玩游戏有关”。政府部门利益化、部分官员唯上不唯下甚至相互袒护,最终造就了不少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调查。而这,其实是政府公信力流失的真正根源。也因此,人们频频呼吁“第三方”调查,便具备了现实的合理性。
  但事实上,让记者、网民等社会人士参与的“第三方”调查成为一种常态、试图依赖他们去保障公正,并不现实。假如每一起案件引发争议,都要动员记者、网民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那么这种“常态化”所要付出的巨大成本,将可能是社会不堪之负;一些事件,特别是司法案件,需要专业化、也需要保密性,需要特定的人员参与调查。正如“躲猫猫”事件的网民调查组曾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一样,一些司法案件的专业性往往不是普通人士所能承担,况且,由此引发的“舆论审判”之争也值得关注。
  频繁依赖于这种“第三方”调查来保障公正,是法治社会的悲哀。明智的政府,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促进每次调查程序和结果的更加公正,努力让每次调查都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减少民众对于“第三方”调查的依赖。
  相关稿件
· 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医疗改革法案 2009-11-09
· 辽宁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 2009-10-09
· 医疗维权机制公信力不足滋生“医闹” 2009-08-17
· 免费医疗如何能走得更远 2009-08-14
· 北京明年学生门诊纳入医疗保险 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