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百姓“看病难”的痼疾,预约挂号制度终于被正式推出。近日,卫生部《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最终稿下发,要求从今年11月起,所有公立三级医院都要开展实名预约挂号服务。卫生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公立医院均可与第三方中介合作开展预约挂号,但前提是收费不得高于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 卫生部此次发文,体现出对百姓求医困境的切实体恤。一直以来,城市大医院挂号难问题都在困扰着病患,甚至有人为了一张“专家号”而不得不“披星戴月”地彻夜排队。如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暴利“黄牛党”的出现,更是让正规途径挂号成为一件难事。实名制预约挂号服务的推出,开辟了与快节奏都市生活相匹配的挂号渠道,有助于对日渐猖獗的“号贩子”形成打击,是为颇具创新意义的管理举措。 但遗憾的是,此前的实行结果显示,这一利民之举的推广却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中老年人在就医人群中的占比较大,他们对网络预约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较为生疏,传统排队挂号仍是他们的首选。央视的一项调查显示,竟有超过70%的预约号挂不出去。另一方面,现在许多人是异地就医,而且预约一般在就诊的数日前完成,病患有可能在预约的时间里难以抽身就诊,从而导致医院在此项服务中面临失约率高的窘境。对此,有医院人士坦言,卫生部只是强调医院要开展预约服务,但并未就预约诊疗比例有硬性规定,所以部分医院倾向于通过少数科室开展预约诊疗的“应景”方式达标。 事实上,在现有社会医疗资源供求严重不均衡的格局下,即便实名预约挂号制度能够扫除这些现实瓶颈,也仅是一场“零和游戏”而已。在既定的就诊量下,预约挂号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排队挂号难度进一步提高,社会总体福利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改善。更进一步讲,在市场经济下,医疗资源的稀缺让价格高企成为必然,但社会责任又赋予医疗机构公共产品的属性,两者间矛盾的激化必然会滋生出腐败的灰色地带。一旦中介预约机构手握挂号资源而市场需求激增,其逾越监管束缚、暗箱操作的冲动便将难以遏制。届时,这些中介机构极有可能成为“黄牛党”的新主体,监管部门又将会面临新的难题。 所以,类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革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顽疾。新医改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有效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目前看来,新医改强化财政对医疗领域的扶持力度已势在必行。今年4月,新医改曾提出未来三年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用于医改五项重点改革。可见,财政扶持力度已在逐渐加强,但问题是,相对于目前的社会医疗需求,这样规模的财政投入是否够用?况且从海外经验看,英国的病患虽然享受到免费医疗,但却需要付出漫长等待成本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即便财政扶持下的医疗供给可以公平地为百姓提供服务,但效率问题也难以顾及。所以,当前通过税收减免手段鼓励公益性民营医院发展、完善医疗服务供给结构等举措,也同样不可或缺。 一旦在财政扶持与民营经济介入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医疗服务供给得到有效扩容,就医过程中“号少人多”的矛盾才能够得到真正缓解。
(作者系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