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海私人、私企客车额度投标拍卖举行。然而在11时10分左右,拍卖系统突然出现了“因网络原因,本月私车额度投标拍卖会取消”。有数十位竞拍者投诉,称网上竞拍“有猫腻”。(《京华时报》7月19日)
也许,数十位竞拍者投诉称网上竞拍“有猫腻”,不过是苦苦等待的车牌机会流产而引发的焦灼情绪;也许,上海私人、私企客车额度投标拍卖真的是因为技术原因导致暂停。但是,笔者以为只要对车牌这一公共资源的过度管制不放松,各种争议将不可避免地伴随而至,甚至存在利益寻租的腐败空间。 车牌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理应无偿提供任意选择。可惜,上海依然以“抑制私家车过度发展、保证公共交通顺畅”为名,坚持多年不变的私人、私企客车额度投标拍卖,却无视当地民众被迫选择在外地买车上牌中被压抑的公共需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常心理与行为? 长期以来,受管制型计划体制社会影响,大量公共资源大多掌握在政府及各类官办公共事业机构手中,在此情形下,很多本该属于由公共财政支付的公民免费服务,也被标上了价格标签,堂而皇之地进行收费。更可怕的是,广泛性的公权垄断人为增加了资源获取的稀缺性,不少民众为获得机会只能采取非常态竞争手段,这就为权势掌握者、利益中介集团敞开了制度后门,使庞大的地下交易产业得以壮大,引发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损害。 备受质疑的上海私人、私企客车额度投标拍还将继续多久,这考验着当地政府在依法行政与利用公共资源牟利之间的方向性抉择,也向更高级别的政府机构提出同样的命题——法律权威、民众权益、市场规律不能总成为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的垫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