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用卡沉浮引出的反思
    2009-07-08    徐瑞哲    来源:解放日报
    学年之末,毕业者毕业,放假者放假,大学生们突然发现信用卡变得难办了。招商、中信、兴业等多家银行纷纷叫停大学生信用卡办理,建行、中行、工行等虽未全面停办,但也将授信额度从几千元降到几百元。
    信用卡“扎推”进入大学校园的时间不过三五年,这段短短的“蜜月”是不是该早早结束?事实上,大学生信用卡的冷热沉浮,不仅映射出学校和家庭关于信用、理财教育的种种缺憾,也折射了金融机构业务操作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种种缺憾,需要各界多方反思。
    “信用”二字是信用卡的根基,无信用则无信用卡。但信用并非由基因决定,可以说是一种后天养成。儿时,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说到做到”,这种信用启蒙伴随个人成长,贯穿了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使人成为守信之人。走过十多年学海生涯的大学生,曾被喻为“天之骄子”,理应是信用观念最为健全的社会人群之一。但信用这一人之基本属性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占有何种分量,仍值得做一番考量。
    大多数银行都坦言,控制大学生信用卡较高的呆账、坏账风险是其停办学生卡的主因。反思校园之内,种种不守信现象似乎都可能推导出信用卡失信的结果———有的大学为防止考场作弊频生,要求学生考前签署诚信承诺书,有的大学为确保助学贷款发放后得到偿还,要求学生辅导员、导师、甚至教授为学生签约作保。从另一角度,也可看出学校信用教育对学生信用度的影响作用,因为不少还未对大学生信用卡“一刀切”的银行,已将学生办卡受理对象限定为“211大学”等名校学生。这尽管是一种“非同等待遇”,但确实反衬出某种大学生信用教育的校际差别。
    与信用教育同样重要、也密不可分的是理财教育。由于单卡透支额度可达三五千元,一些办卡学生超常透支、无心偿还。时见媒体报道,一张几千甚至万余元的催款账单惊现家长信箱中,因为他的孩子认为自己只是“刷卡一族”、“透卡一族”,而刷钱和透支之后的还款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实之中,不少学生由于没有理财经验,更没有理财责任,就是这样从“啃卡族”演变为了“啃老族”。不可否认,当前相当部分大学生还缺乏与自己及其家庭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理财能力,背后则是缺乏来自家庭、学校的科学有效的理财教育。
    除了持卡人教育,发卡人也应重新审视和改进自己的业务操作方式。当年,各家银行抢滩校园,多点设摊,争夺学生客。仅凭身份证甚至学生证,一纸当场填写的申请书,以及一两件附赠礼品,就轻松完成发卡流程。众多学生人手持有两三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以及小礼物,在短时间内造成了校园信用卡泛滥,有的卡成了长期不刷的“睡眠卡”,有的卡成了单笔透支的“消费卡”。这些银行当时完成了发行指标,却增加了日后大量信用风险。
    与此相关的问题,在于社会“诚信库”建设还有待完善。不少大学生信用卡主人的“失踪”是由于他们毕业离校后,去了学校所在地、生源地之外的第三地就业,由此账户欠款无从追索。如果各地个人征信体系发达,并能实现跨地域的联合征信,那么大学生办卡之时就进行征信系统账户的信息捆绑,今后无论毕业流向在哪,都可追溯至这一信用账户。这陪伴个人终生的一笔笔信用记录,也将无形增加大学生按时如期还款的约束力和责任心。
    大学生是诚信公民的主体之一,对于有一定消费和经济能力的大学生们,校园时期的信用贷偿行为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累积良好的诚信记录,顺利走上工作和生活之路,为社会诚信体系添加基石。因此,大学生信用卡不应如此“短命”,或者说它还应东山再起,但在此期间,很有必要补上信用和理财教育这一课,改进发卡机构校园业务规程,并进一步健全整个社会信用系统。
  相关稿件
· 信用卡使用窍门有三“以卡养卡”不值提倡 2009-07-03
· 兴业银行:推出高尔夫白金信用卡 2009-06-26
· 国内推出首张居住类信用卡 2009-06-26
· 央行预警信用卡信贷风险 2009-06-23
·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有所增加 200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