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消费有比“补贴”更合理的方式
    2009-07-07    颜言    来源:新京报
  不难看出《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是政府鼓励消费、刺激经济的新尝试。但是,此刺激政策未必合理。
  暂且不论财政支出透明度低,会造成执行成本增加(有关部门得利);也不论拉动经济应该拉动高就业率产业,如中小企业中的玩具、纺织、服装业等等。关键问题在于,享受补贴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电脑五类家电并非生产资料,经济困难的消费者根本不会参与这类交易,只有经济比这一层消费者好的群体才会参与。就是说,这种财政补贴,穷人无法享受,而经济相对好的或更好的群体(厂家、商家、广告商等等)才能享受这种财政补贴。
  表面看,以旧换新的行为是消费者和商家的自由交易。但事实是财政补贴意味着强制使用纳税人的钱。设想一部分人购买家电却强制由更多纳税人为这些家电每件付几百块钱,其合理性乃至合法性值得商榷。何况,从社会道义和经济利益而言,如果财政补贴不能平均分发给每个公民,那么,至少第一受益群体应该是穷人。因为穷人起点低,急需把钱用于基本品和生产投入。
  经济危机是生产、投资、信贷等经济行为的错误累加所致。人类不可能永远不犯错。所以经济萧条或危机,更像波浪总有低谷时,是不易杜绝的经济现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减缓危机,甚至借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支点,才是应对危机的好办法。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危机并非坏事,能让人吃一堑长一智,为下一个繁荣打下基础。
  遗憾的是,一些危机对策,反而容易加重危机的负面影响。生活中如果某个工厂生产了人们不需要的产品导致行将破产,这时政府下令大家去买这个厂的产品,那么,人们肯定不干。是的,没理由一个工厂的错误让大家去承担。延伸地讲,理性的个体消费,虽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但没有能力拯救经济危机。合理的办法是纠正生产、投资、信贷框架来应对危机。
  这样浅显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一国的经济策略,只不过在经济总量比较巨大的经济体中,这种弊端容易被复杂的表象和各种决策环节所掩盖。目前世界各经济体应对危机的策略中,有不少是主张政府直接介入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扩大内需、投资生产,小到一些大众消费品的价格管制,政府都可以找到理由进入。这种做法的学术脉络,实质上仍然是新凯恩斯主义。鼓励政府干预经济,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受政府的欢迎,这其中无不与利益集团的利益有关。尽管很多案例证明,政府介入经济活动,往往适得其反。
  当然,政府直接补贴老百姓的做法,比起把路况尚好的公路翻来覆去地修建,是一种进步。但还有更好的手段,譬如有学者建议全民发钱和减税,很有道理。总之,补贴方式需要合理筹划,否则会使老百姓的经济雪上加霜。要知道,和美国金融危机不同,中国的经济更大困难在于:长期不合理的二元经济结构;过于依赖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低工资为特点的出口经济;公共资金使用不透明。实际上,改进其中一个模式,譬如公共资金透明化操作,便足以刺激和繁荣中国经济。
  相关稿件
· 中国人不敢消费与崇尚节俭无关 2009-07-06
· 5月广西综合能源消费量降幅回落 2009-07-06
· 山西旅游消费逆市增长 2009-07-06
· 旅游消费券:被挤压出的权宜之计 2009-07-06
· 调查显示金融危机对我国奢华品消费影响不大 200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