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七日]国足选帅 秀在今朝
    2009-02-25    龙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足协本周启动可以说是史上动静最大的一次“国字号”选帅工程。
  本次选帅最大的看点无疑是竞聘者人数多,而且一水儿的“中国造”。符合资格的境内候选者目前在岗的少下岗的多,数来数去快赶上一个民兵排了。他们分别竞争中国男足各支队伍的8个教练岗位,其中4人(高洪波、沈祥福、殷铁生、吴金贵)争夺男足国家队主教练一职。虽无法与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争抢某公职机关的一两个“铁饭碗”相提并论,但这样的激烈程度在中国体坛也算少有。从竞聘者人数上看,中国足球还是有些家底的,至少在教练这个位置上算是后继有人,只可惜足球这项运动可没有人多好办事的说法,否则的话国足早已成为世界杯决赛阶段的常客了。
  从竞聘者的国籍上看,这次完全针对国内教练的选帅工程,与目前西方国家盛行的保护主义毫无瓜葛。在聘请“洋教练”的环节上,如果没有米卢硬撑门面,再加上半个霍顿,我们算是失败到家了。杜伊在华执教最后闹得鸡飞蛋打,造成中国足球在世界杯和奥运会两线失利,也令大家再次放弃了对“洋教练”的幻想,教练本土化似乎成了中国足球的不二选择。但一想到当年“朱家军”兵败亚洲杯的惨状,不由得又给本土教练打上了问号,谁能保证他们不是上任风光卸任窝囊啊。
  选帅团队空前强大,也是一大看点。在工作团队由竞聘工作者、竞聘选帅组和新增的竞聘监督组三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堪称兵强马壮。其中,竞聘选帅组无疑大权在握,而且由过去的5人增至10人。按最简单的逻辑推理,这次选帅的集体智慧由此放大了一倍,挑选出最佳人选的胜算也随之同比例上升。当然,一旦选出的新任主帅在未来几年内毫无斩获,那么选帅组每个成员承担的责任也会轻许多,毕竟这是由10人集体做出的重大决定。
  此外,选帅组成员几乎囊括了叱咤中国足坛的元老级人士。在他们身上,你固然可以看到中国足球那些还能说出口的成功,但与此同时,中国足球经历的若干次重大失败也和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戚务生和徐根宝,都是不同时期中国足球“苦大仇深”的亲历者,他们或许和你我一样,其实心里对国足主帅的胜任标准也没个准谱,但对于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这个位置,二老倒是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剖析一下,然后用排除法将与自己执教风格相近的候选者剔除出去即可。
  没把以往的“洋教练”请回来,或是搬出几个国际足坛的专家级人物,听听他们对候选人的看法,实在令人遗憾。纵然中国足球被除了米卢之外的“洋教练”伤得不轻,但他们终究对中国足球有一些清醒而独特的认识。况且,听听这些在中国崴泥的“洋教练”的忠告和规劝,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还有一个看点是面试笔试相结合。据说,笔试耗时长达3个小时,而且考题涉及国内外时事。要当“国字号”的教练,必过时事这一关,听起来就很有创意。一个不关心全球经济危机、通缩风险加剧、主要经济体都在降息的人,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局观特好的称职教练吗?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时候雇主要的是专才,知道的多反而被戴上特点不突出的帽子,有时候雇主要的是全才,只会“一招鲜”的你只能再等伯乐了。这次选帅的规矩就是要笔试时事,考察一下候选者的综合素质,因此也无不妥之处。惟一担心的是,题出的别太难,否则就是有意偏袒吴金贵了,人家正经的“学院派”出身,笔试是别人的短板他的特长,如果一道题是“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的前任是哪位”,估计只有曾留学德国的小吴同学等不多的几个人能回答上来。
  不管怎么说,与最近一年中国足坛接连传出的各种坏消息相比,中国足球选帅这件事也应算个利好。就像足协新近调整的领导班子一样,新任国足主帅或多或少都能给球迷带来一些希望。尽管这个希望依旧渺茫,而且有可能再次变成巨大的失望,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多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