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社科院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大概是9.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是4.2%左右,失业率统计数据相差5.2%之多,引发了媒体疑问。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近日表示,这涉及两个概念,即“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失业率统计数据相差5.2%是因为统计方法不同所致。不过,他同时承认,由于我国劳动力调查开展时间不长,从2005年到现在只有4年多的时间,缺乏经验的积累,还需要有一个完善和改进的过程,所以目前调查失业率仅供内部使用。
失业率统计数据相差5.2%,意味着两套数据不仅缺乏相对统一的统计标准体系,而且很有可能都存在与现实脱节的较大误差。 没有明晰科学的失业统计数据作为基础,一部分本应享受各项福利保障的困难群体,有可能无法获得社会保障覆盖的制度后台支撑,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差”。而政府在针对失业群体进行财政预算、资源分配、投入流向、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时,也有可能因为失业统计数据不准确,而导致很多旨在提升失业者福利的决策和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没有明晰科学的失业统计数据作为基础,也难以保证给失业人口“补血”、公共资源二次分配等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中国失业群体数据还处在迁徙和变化之中。就政府而言,中央已经明确把保增长、保就业提到重要的位置上。保就业是建立在救助民众的抗风险能力和生存能力平衡基础上,如果占人口相当比重的失业者权益,因为统计数据的不完全而被忽略,将会带来很多问题。 失业救助其实是全过程援助,包括未来对失业者再就业工作的选择与匹配、就业培训与工作推广、对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的分析、实际的工作支持等方面,失业数据统计应当是更为合理、更为优良和更为有效的公共治理基础性工作。必须承认,在失业数据统计的价值核心与行动指南中,只有建立起更具实质性意义的行动框架,才能确保失业数据统计等公共治理得到持续而有效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