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户籍新政值得北京借鉴
    2009-01-15    韩涵    来源:新京报

    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推动户籍改革风险与困难确实重重,确应慎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有所作为,像上海那样,作一些渐进改革的摸索,给那些已经扎根北京的个人和家庭以机会。

    为吸引人才进入,上海市拟再推户籍新政。该方案将实行打分制,凡满足七大类指标累积得分达到100分者,即可具备入沪上海的条件,包括:1.学历;2.在沪就职;3.在沪缴纳社会保险;4.在沪缴纳个人所得税;5.外省市(海外)工作资质;6.特殊成就;7.在沪创业投资纳税。
    严格说来,公民有自由迁徙的权利,户籍不该成为奖品,不能工具化。然而,在国内户籍坚冰难以融化,特别是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巨大现实挑战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说,打分制虽不具有公正性,但仍然是不小的进步。它至少再次将户籍壁垒撕开一个口子,让居住于上海的外来人口融入当地有了更宽松渠道。
    相对于上海户籍新政,北京显然已落伍。北京的外来人口转本地户籍,至今还只有工作居住证这一个狭小的口子。而且即使是工作居住证转户籍,难度也极高,虽然按照规定满三年可转,但实际上转或者不转,操作起来很模糊,缺少一个明确的标准和预期。
    而户籍壁垒,也带来了外来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社会福利待遇的不平等,比如外来人口子女就学在北京依然是个难题,特别是上高中尤为艰难;儿童医保只限于本市户籍;生育保险只限于“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职工”;两限房、经适房、廉租房始终将外来人口排除在外……而其中一些限制或区别对待,在一些省市已成为历史。
    数百万外来人口对于北京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他们得到的回报与其贡献还不相称。诚然,在国家层面的户籍改革尚未启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推动户籍改革风险与困难确实重重,确应慎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有所作为,像上海那样,作一些渐进改革的摸索,给那些已经扎根北京的个人和家庭以机会,让他们能真正融入这个城市,获得归属感,还是大有可为的。
    当然,上海户籍新政并非完美,但至少有三点,对于北京未来的户籍改革很有借鉴意义。即,外地人口转本地户籍,应当与社会保险缴纳、个人所得税缴纳以及居住年限挂钩,这无疑是比较公平也很容易操作的办法。它既能满足外来人口的权利渴求,也能很有效地防止“福利移民”,避免户籍改革带来社会震荡。与此同时,对于暂时不能转为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口,当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促进权利的平等。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法制晚报》与人民网联手推出“北京2009两会,您最关注什么?”的网上调查。结果投票者最受关注的是“外来人口的待遇能否和北京人平等”的问题。可以看到,在社会福利被区别对待的现实下,北京外来人口普遍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如今,上海户籍新政的推出,很可能加深这一焦虑。上海能,北京为何不能?同为人口密集、外来人口众多的特大城市,北京没有理由拒绝上海的经验,不仅如此,作为首都,北京对于外来人口理当比上海更加包容和大气,北京应当成为户籍改革的领跑者,通过锐意进取,为中国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