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窟窿似的“三九”天和“春运”一起到来,真有点儿雪上加霜的味道。回家的愿望和买票的难题,一起纠结在人们心里,这很难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年根儿。
到处都有裹住被子、排队几天几夜的人。各种辛酸和惊奇故事纷纷涌现。在南京,一个女孩儿晕倒后被救醒,急匆匆地重返购票队列。在苏州,老头子病倒了,老太太继续顶上。一下子,报纸上和网络上,各种关于火车票的消息占据了最紧要的位置。
春运,几乎成为这个国家每年一次的集体忧伤。去年,拥挤的人流把花季少女硬生生推到车轮底下;今年,又有彻夜排队买票的老人猝死在售票厅里。而公事公办的声明和澄清,是不满的人群能从正式渠道得到的唯一回应。
然而,当回家团聚的愿望不得不与生死这样的沉重联系在一起,谁还能仅凭几句无力而空洞的解释,就卸去责任,继续安然坐在办公室里?
在这样的情绪下,一份《北京地区2009年春运火车票购买指南》开始流传。一个自称是“打工者”的人,以仔细到近乎喋喋不休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经验:去哪里买票,没有票怎么上车,甚至,在哪里找票贩子?
不是红头文件,没有官方权威,甚至还带着点儿调侃和不守规矩,这样一篇网络制造的文章,却引起了一片叫好声。苦闷的买票者不惜用正儿八经的语录体称赞它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行动纲领”。
严寒的天气、沮丧的心情里,我们总要有些取暖的方式。听说,在许多售票点外,人们唱歌鼓励自己,或者互相拥抱着抵御寒风。这样一份普通人制作的普通《指南》,也许能给那些有点彷徨无助的人,送来珍贵的温暖。
是的,真诚而有点琐碎的温暖,而不是正式和冠冕堂皇的口号。它简易得让人惊讶,却又隆重得让人感动。
谁都知道,单靠一纸购买指南,并不能满足更多人回家的心愿。23.2亿人次将进行流动,而火车只有那么长。有人挤上去,就必有人被挤下来,一些人回家的代价,是另一些人的失落。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同情它和称赞它,并且呼吁其中折射出来的人性和体贴,能够早日走出草根网络的圈子,融入负有责任的国家机关的服务精神中去。
因为,对我们来说,春运实在不只关系到一个个小人物的内心喜悲。
如果可以站在高处俯瞰这个国家,铁路系统就像纤细的血脉,而每座城市就像器官,受文化和经济的分头牵引,人们来来回回,在家园和梦想之间奔忙,由此造成庞大人群流动,需求远不能得到满足。春运,正是这个国家蓬勃的生机和有限的公共服务之间的冲突之地。
即使人们能够接受“运力不足”的现实,即使人们愿意等待铁路变长变多的那一天到来,他们也很难抑制内心的不安和失落。这种不安和失落,既是出于不能在最重要日子团聚的惶恐,也出于因这种惶恐得不到抚慰而产生的被忽略的感觉。
那些拥挤在寒风里苦苦等待的人,不只需要解释。他们需要感觉到来自国家的温暖,他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哪怕再贫贱和无力,都没有被遗忘。
这不是空洞的抒情,必须承认,缺少一个更热情、更勇于担当的责任部门,缺少一些能让人感到诚意、感到关心和温暖的政策与声音,有时候比缺少铁路更让人无法忍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