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心病”来自何处
    2009-01-09    北京 马龙生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重庆市政协委员、君之薇董事长吴任军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呼吁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建设“健康重庆”的同时,高度关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他认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影响政府行政效能和导致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对此,同为该市政协委员的某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亦有同感:病态心理已经成为当今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因此,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重庆晨报》1月7日报道)

  影响行政效能和导致公务员职务犯罪,可能确实有心理健康因素,但是要说“重要原因”,将此作为一种现象郑重提出来,笔者觉得言过其实。因为心理健康不是一个单纯的病理概念,更多的还是一种社会意识的综合反映。公务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又要遵循官场有形的法纪和无形规则,在面对自身利益、身份职责、各方评价时,总要寻找一个价值平衡点,作为自己为人、为官的追求。而在这个价值平衡点找不准、或找准了而达不到时,一些不太健康的心理现象,自然也会显现出来。因此,说公务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这些人真的“有病”,而是外部环境带给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与其职业身份不相称的偏差。
  当了公务员,为什么就一定要以升职为终极追求?官场上的名利待遇,为什么一定要跟着职务走?一辈子做科员的人,为什么被普遍认为最没出息?官场上如此坚硬的价值导向,一方面会使公务员在面临较高利益预期与较大现实压力的反差中,生出一种愤世与失意交织的浮躁感;而另一方面,在与社会公众的平均生活形态相比中,又觉得自己现有的一切得之不易,因而不愿退出公务员队伍。退不能退,进不能进,既自卑又自尊,所有这些无非是眼下一些“社会病”在公务员身上的投射而已。而解决的途径,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公务员如何调整自己的利益预期,并创造一种可以不指望升迁也有成就感的体制和机制。
  可以说,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几乎无一例外与追逐利益直接相关。当“吃着碗里”又有条件“看着锅里”时,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公务员职业的稳定,完善的社会保障,健全的组织体系,良好的社会声望,哪一项不是待遇的一部分?换言之,与社会上众多在市场“找食吃”的体制外生存相比,“体制内生存”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待遇了。不用说别的,只要想想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之壮观,想想公务员队伍只进不出的现实,公务员“心理健康”到底是个真问题还是伪问题,都有点让人怀疑了。就算是真问题,也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等外部条件还有很大欠缺,而不是公务员真的“有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