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2-10 作者:龙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非诚勿扰》(冯小刚执导)尚未公映,这样看来,把陈凯歌的回归之作《梅兰芳》当成今年中国电影的压轴戏来夸,似乎并无不妥之处。放弃了团体操风格的“仪仗队”,丢掉了魔幻路线的人神大战,更没用类似起因于一个馒头的荒唐剧本,这部展现梅兰芳个人魅力的影片,凭借着对艺术、观众和大师本人的三重尊重,在岁末年初之际博个“满堂彩”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半文艺半商业、略带京味气息的《梅兰芳》,讲述了主人公“死别”“生离”“聚散”这三段发生在解放前可谓刻骨铭心的经历,对应的“斗戏传”“弃情记”以及“秉义志”,如同某一京剧全本中既可独立成章却又血脉相通的“折子戏”,成为撑起整部作品的三大支点。应当说,每一折在电影中的分量都是一般轻重,在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时恐都无法代替。有影评说,“斗戏传”要比后面两折精彩,或许这是从欣赏京剧艺术的角度出发,但若“以人为本”,领略一代名伶之全貌,岂能少得了浓墨重彩演绎台下梅兰芳传奇轶事的后面两折?勾勒一代大师做人做事之风骨,“弃情记”和“秉义志”实在功不可没。 剧中开头,大伯给梅兰芳的信中提到了前清专门惩治犯事伶人的工具——“纸枷锁”,虽然一扯即破却无人敢破,表面上轻若无物实际上重如千钧。“纸枷锁”或明或暗地贯穿了整部电影,从现实世界的一个具象器物,意化为内心世界的抽象桎梏,成为外在客体落于主人公内心中无法抹去的标志性投影,折射出梅兰芳在妥协与抗争中时而挣扎、时而煎熬的内心世界。“斗戏传”“弃情记”和“秉义志”在衔接上欠缺圆润之感,有些唐突仓促,但这反而放大了“纸枷锁”这个道具符号在电影中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此外,《梅兰芳》中的“戏中戏”也颇有讲究,其中一些不仅具有史实作为支撑,还暗地里巧妙地推动剧情发展。“斗戏传”里,梨园泰斗“十三燕”在连续三天的擂台赛中先赢后输败给了梅兰芳,后两场分别选了《卖马》和《定军山》,寓意自在其中。《卖马》讲的是隋末之时秦叔宝潞州落难最后只能去卖黄骠马,剧中的“十三燕”好像只露了一个捧着双锏的扮相,却足以暗示其英雄落寞的际遇。《定军山》讲的则是三国汉将老黄忠一刀劈死夏侯渊的故事,原本意味着一战成功——旧时过年戏院必演此戏以期博个好彩头,但“十三燕”却遭人砸了场子,反差之大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梅兰芳》中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甚至相当矫情的地方,但说到底,《梅兰芳》只是一部与京剧有关的电影,而不是京剧本身,加工过度或是照顾不周在所难免。众所周知,京剧是门耗费功夫和心思的艺术,谁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没有必要拿“手眼身法步”这些基本功刻意为难并非戏曲出身的黎明和章子怡,更没必要对两人那段若无配音根本不知唱的是哪出的《游龙戏凤》太过计较。要知道,梅先生生前经常成人之美,我们又何必抓着一丁点儿缺憾与《梅兰芳》太过较真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