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卡何时全国畅通
    2008-11-13    王君平    来源:人民日报

    医改新方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异地医保”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新方案提出,积极推广医保“一卡通”,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人们期待,医保卡能在全国畅通,由“地方粮票”变成“全国粮票”。

    医保制度解决的是“全民”问题。我国现代医保制度建立只有十几年,最初覆盖的仅是国企等少数部门和单位,而绝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无收入城镇居民等,都在医保制度之外。医改新方案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让全国没有享受医保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让医保制度走向全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异地医保”的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参保人员的身份经常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中发生转换。以农民工为例,当前全国在城镇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在1.3亿以上,他们在城市务工时就是城市居民,回家就是农村居民。由于医保制度之间缺乏统筹,医保待遇难以衔接,许多“在外打工,在家参保”的农民工,在打工地无法享受“同城待遇”。许多地方因此出现了农民工退保潮。可以说,“异地难保”现象制约着医保制度走向全国的步伐。
    出现异地医保尴尬的原因在于,国内医保统筹大多以县为单位建立。不同城市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制定筹资比例待遇水平,对门诊或住院报销比例、药品目录等的规定都不一样。现在全国共有2000多个社保统筹单位,大多是县统筹。尽管已有17个省实现了省级统筹,但并没有实现省级对社保金的统收统支,只是建立了省调剂基金。而将统筹层次提高到省,还只是各省之间社保转续的基础。
    排除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硬约束,实行异地医保还要克服部门利益、地方政策方面的制度鸿沟。各地政府需要在更为宽广的领域里进行思考和探索。在医保制度建设的前期采用的是“补缺”和“扩面”方法,让更多的人参与医疗保障。而在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之后,更多关注的则应是“统筹”和“提高”——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保障水平的差距,同时实现人员身份、居住地点变化时,医疗保险关系可转换、可接续、可转移。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不再按人员身份分别保障,才能更加方便群众就医,才是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