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公路能增加多少就业岗位?
    2008-11-10    作者: 刘彦    来源:上海商报

  在经济晦暗的时刻,公众需要财政花的纳税人的每一分宝贵金钱,都要起到咚咚响的作用和效果。

  近日,一系列旨在振兴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相继出台。继连续降息、提高农产品价格、明确明年起增值税全面改革之后,国家不惜拿出2万亿元建铁路、5万亿元建公路,足见财政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的决心之大。但是,若考察这些经济政策是否奏效,则不仅关乎投资效率,尤要综合纳入社会效果,方能察其事半功倍之效。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居民实际收入不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减税是最能够增加居民消费的选择。但是,这项选择并不容易。基于税收收入自8月份以来一直增幅递减的现实,虽然面向企业的增值税改革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面向个人的个税调整则迟迟难以出台。原因即在于地方政府在楼市低迷之际,其土地财政收入锐减,若再开启地方占大头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的窘境。
  因此,增加农产品价格从而间接提高农民收入、靠增值税改革来间接提高企业和职工购买力来拉动内需,并不能迅速见效。在全球经济下滑、出口订单锐减的状态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歇了两驾,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但中央此次的投资方向实施了调整,即从过去的过度投向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改变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上来。
  但是这样的投资是目前社会最为需要的吗?在经济下滑时刻,最能够感受到经济危机瑟瑟寒意的,并不只是收入迅速下滑的地方政府,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以及因企业倒闭而回乡的农民工。收入不能增长甚至锐减,对于这些企业和个人来说,即将来临的寒冬必然十分冰冷。因此,在经济下滑之际,出台的经济政策尤应加入社会政策考量,即一定要审慎地考察这些经济政策的社会效果,从减轻经济危机对个人和中小企业冲击的角度来出台经济政策,方为解决问题之道。
  2万亿元的铁路和5万亿元的公路增加以及无数大码头、大港口的出现,对于减少企业运输成本和经济长远发展的助力,自然不用质疑;但是,在珠三角农民工出现返乡潮的时候,修再好的公路和铁路又有什么用呢?面向企业的减税虽然做了,但还很不够;面向个人的减税仍然没有见到真金白银;面向企业的金融、法律服务依然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高利润的行业垄断仍然没有祛除;最重要的是每增加一单位的固定投资所带来的每一社会成员的福利增加,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不少,可那些增加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有限的就业以及更多的寻租空间、投资效率的浪费之外,能给那些失业或返乡的人群带来多少工作机会呢?
  如果不能,这样的投资效率,就应该受到质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