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橘子红了,吃在嘴里挺甜的,可心里却不踏实:因为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传言:橘子有虫。 专家都出来辟谣,说大部分地方的柑橘没问题,可以放心吃,但流言给消费者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干净,柑橘滞销已成现实,眼看一年的辛苦将成泡影,橘农一筹莫展、欲哭无泪。有报道说,产橘大省湖北的柑橘7成滞销,预计经济损失将达15亿元。而北京、山东等地,往年热闹的橘子批发市场如今却是一片冷寂,好端端的橘子任其腐烂,实在可惜。 市场经济为广大农民打开致富之门,但那支“无形的手”也将刚刚涉足市场流通的农民兄弟推上了风险最前沿。一个传言或局部事件,往往给从事相关产业的农民带来毁灭性打击。比如刚刚平息的三鹿奶粉事件,让不少奶牛养殖户陷入绝境,不得不忍痛杀掉赖以为生的奶牛。再往前说,还有发生在2006年夏天的海南“注水西瓜”事件,同样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流言,稀里糊涂的就让海南瓜农损失了上亿元。这些还仅仅是突发事件,如果算上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的因流通渠道不畅带来的农副产品卖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打击,农民所受到的损失无疑更加沉重。 改革开放30年,广大农村与农民对活跃城乡市场经济、保障和丰富市场供应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但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依然处于一种粗放与自发经营状态,缺乏最基本的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每当天灾人祸降临,风险基本都由农民自己承担。为此有专家撰文指出,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经营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往往比较大,而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这种综合风险由农民个体来承担的不合理的现状,是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瓶颈”。 可以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专业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只会越来越高。很简单,一个省橘子积压所受的损失肯定比一个村或一个县要大得多。所以,政府重生产轻流通的经济发展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渠道的衔接,尽快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应该是各级政府搞好“三农”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农业风险在很多国家都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当然各国情况不同,对农业风险的防范措施也各有侧重。农业发达的美国,由政府实施的农作物保险已覆盖100多个农作物品种,涉及大多数农作物生产。联邦政府提供保险费补贴以及支持这些保险政策的再保险。有些农作物可以参加多种保险计划。即使相对落后的邻国印度,也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风险,实施了很多细致的应对策略。 我国农业环境比较复杂,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商品流通的市场机制大多不健全,诸多不利因素制约农业风险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但是不管有多少难题,防范农业风险都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此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日益重视食品安全的背景下,防范农业风险必须包含产品质量内容。今年的橘子为何滞销积压,说到底还是与质量有关。虽然问题出现在局部地区,但事情涉及到食品安全,公众不得不提高警惕。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农业风险的根本之道还在于时刻保持质量意识。所谓酒好不怕巷子深,那种只顾上数量上规模,而忽视内在质量的农业生产方式,早晚都会被市场所抛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