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000把“爱心伞”在轨道交通1、2、3、4、8、9号线共130多个站点试行免费租借。雨天,忘记携带雨具的乘客只需作一个简单登记,无需押金,就可借用“爱心伞”,使用后可在一周内归还到这些线路的任意车站。
据了解,“爱心伞”推出后深受乘客欢迎,短短半个多月中就借出了1600多把。然而,这一便民举措最近却遭到了一些质疑,焦点是印在伞上的“××教育”赞助商广告。质疑者提出,“爱心伞”为何要有这么浓重的商业味? 的确,5000把“爱心伞”的制作费用不是什么天文数字,充其量不会超过10万元,相信地铁运营部门也是完全有能力可以承担的。但是,“爱心伞”免费租借制度如果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不是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的。从这半个多月的租借情况看,一方面,乘客对于“爱心伞”可以免押金租借的知晓度还不高;另一方面,租借过程中的损耗已经出现,目前损坏和不归还的已有600多把。也就是说,地铁部门也许每年都需要增补几万把伞,才能满足乘客的租借需求。 每年几万把伞的制作费用虽然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地铁运营部门也不是承担不起。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制伞经费要从日常运营费用中划出来,究竟花的是谁的钱?说到底还是花了乘客的钱。现在地铁运营部门用“赞助商出钱制伞,伞上印制广告”的办法解决制伞经费问题,说到底也是为“爱心伞”的免费租借制度找到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不花乘客一分钱,乘客在急需的时候可以方便用伞,这也是利用社会资源办公益事业的一个有益尝试。 笔者倒希望这样的“爱心伞”能够再多一些。试想,如果将来公交站、公园、大商场、餐厅都能推出这样的免费租借服务,那也许我们再也不必为下雨没带伞而烦恼。当然,“爱心伞”上的广告内容确实大有改进的余地,“××教育”的字体也许不用这么大,图案也许可以更活泼一点。其实,赞助商奉献了爱心,不用吆喝,大家也会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