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实数据的决策是轻浮的
    2008-07-25    北京 冯海宁    来源:经济参考报

  “楼市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搞不好就是第二个股市。”在某房地产论坛上,经济学家赵晓对于目前中国楼市给出最悲观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断供处理不得当的话,将会向二线城市延伸。不过,救市派目前势单力孤,更多学者相信深圳断供现象只是个别案例,房地产调控不能半途而废。(7月22日《北京晨报》)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出台货币紧缩政策并不仅仅是针对楼市的,而是对整个国内外经济形势综合考量的结果。如果只为楼市松口“吃小灶”显然是不合适的。可以说,以往楼市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这本身就极不正常,需要调整,如果目前仓促救市的话,楼市不是又回到以前了吗?
  救市言论中有一种言论很有威胁性,认为若不救市地方政府将失去土地财政这个支柱难以运行,保障房建设就难以保障。其实,地方政府绑在土地财政上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如果让这种错误继续的话,房价高涨的局面难以改变。其实,就在楼市高价运行,地方财政卖地获取巨大利益时,也并没有在保障房建设上投入多少,在笔者看来,保障房的建设主要靠制度,若保障房不保证,应严厉问责地方“一把手”,应将过去地方政府从楼市所赚的钱还给保障房。
  对开发商来说,目前迫切希望政府放松楼市的金融政策。但开发商为何不自救呢?在笔者看来,开发商至少有三种自救途径:一是可降价销售来缓解资金压力;二是可出让部分股权避免资金风险;三是可转让手里的部分土地和项目。显然,开发商不自救的主要原因是存在暴利幻想。
  可以说,楼市经历目前的调整十分必要。一方面暴露了楼市的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货币政策一紧缩楼市就感冒,明显异常脆弱;另一方面,将促使政府、开发商、买房人等改变过去的观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救不救市的争论,所依据的数据和事实是否真实、及时却值得三思。比如说,深圳的房贷断供情况怎么样,目前还在调查中,最新的数据并没有出来。没有这一基本依据,争论救不救市就显得很轻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