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监测,6月份,乘用车价格整体下降,环比连续三个月走低,环比与同比分别下降0.18%和2.18%。其中,基本型、运动型乘用车与微型客车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0.07%、0.13%和0.23%,均低于年初价格水平。在原材料涨价、人工费用增长的背景下,乘用车价格继续走低,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仍未饱和,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基本面。 与此同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国产汽车产销519.96万辆和518.22万辆,同比增长16.71%和18.52%,与上年同期22%以上的增速相比,增幅明显回落。预计全年汽车产销量可望突破1000万辆,增长幅度在15%左右。 在年中之际分析车价走势,离不开需求面的支撑力度。分析以上数据,不妨这样假设,如果上半年乘用车主流厂商选择涨价,产销首次双破500万辆恐怕会成为泡影;同理,在需求受油价、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等背景下,要想完成下半年的产销目标,车价应当向上走还是向下走不言自明。 从中国经济长期走势看,汽车市场需求依然看好。但是,按照国际上的规律,产销突破1000万辆增速会有所放缓。面对需求面的调整,汽车产业必须在成本控制和内部挖潜上下工夫。 谈到成本控制,一些人会说厂家已经很努力了,再控制他们会偷工减料,降低车的品质。但这是国家法规和市场选择范畴的事情。在法规不健全的前提下,我们不能仅凭诚信确定厂家会把涨价的钱用于提升车子的品质。 更何况,目前的汽车市场,不同车型竞争饱和度差距很大。微型车和经济型轿车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确实已经很小。但是中高档轿车和豪华车利润空间依然可观。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买辆桑塔纳还要20多万元,求人才能搞到车。经过这么些年的竞争,买方市场格局虽定,但与欧洲、日本、美国等汽车发达国家比,我国中高档车的车价依然要比人家同等配置车型高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前提下,汽车产业虽然摆脱暴利的嫌疑,但离真正的价格接轨还有时日。这也正是中高档车车价下滑的重要动力。 表面看,提高单车利润的“捷径”是涨价。但是君不见,上半年那些涨价的乘用车厂家,在经销商处的价格多已悄悄降下来。由此可见,涨价这招,厂家说了不算,行业协会鼓动也不算,媒体点头也不算,只有消费者整体认可才算数,这是市场规律。很长时间以来,厂家的指导价因为虚高已经陷入“指导价瞎指导”的尴尬境地,被经销商处真正的市场价格替代。一厢情愿地提高指导价,造成销量下跌,账面上单车利润的上升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