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期将出台奥运期间错峰上下班方案。据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介绍,方案将把商业、党政机关等不同人群的上班时间分开,设置8点、8点半、9点、9点半等多个上班点。各个不同的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安排适合自己上班的时间。(7月2日《新京报》)
堵车,被戏称为京城人心头第一“堵”。据统计,北京每年因堵车造成的损失高达146亿元。奥运会期间,还将有成千上万的运动员、游客纷至沓来。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交通秩序不堪设想。 从根本上看,堵车是由于交通设施供不应求所造成的。但是,上下班时间人们的集中出行,无疑是造成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相比之下,城市路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而通过错峰来分流出行,使得现有交通设施的效益最大化,不失为当前一种理性选择。早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北京市就曾经尝试过错峰上下班。当时,这一被普遍视作奥运预演的临时性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重要路段长安街的平均车速,就比平时提高了20.5%。 前不久,深圳等城市纷纷酝酿征收交通拥堵费,即在交通拥挤时段对进入交通拥堵路段的车辆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一以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降低车流密度的做法,引发网民热议,遭到诟病。实际上,错峰上下班可以收到比征收“交通拥堵费”更好的效果,且在现阶段更具操作性。 因此笔者建议,错峰上下班应该常态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些阶段。毕竟,我们改善交通不是为了“面子工程”,而是真正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享受快捷出行。近年来,上海、杭州、昆明等城市已经开始尝试错峰上下班,从实践情况来看,除了有效改善交通状况外,错峰上下班还满足了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比如,过去机关单位和医院、银行等服务行业工作时间一致,想在下班后去看个病、取些钱,他们也下班了。错峰之后,这样的尴尬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错峰上下班不可避免地引发连锁反应。比如,将会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但是,这些都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错峰上下班“利大于弊”的性质。只要操作得当,错峰上下班制度完全可以扬长避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