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自古以来都是稀缺性的资源,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也决定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住宅用地的需求都急剧增加。再加上劳动力要素的无限供给,而土地的有限属性大大抬高了土地相对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变得异常昂贵。按照著名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历史观察,如此环境必然加剧土地制度的重新安排和创新改革。历史上,正是土地制度的不断创新,确立现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由此引发了引人注目的西方世界的崛起。因此,无论如何,眼前应该正是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层出不穷的活跃期。浙江永康为了破解工业用地荒而提出的“亩产税收”新思路,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永康这个号称中国“五金之乡”的江南小县,近年间随着传统五金手工作坊的突破性铺开,整个县域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惜先天不足,山地环境成了严重限制工业用地的瓶颈,很多中小企业因此渐渐外迁武义、东阳、金华、缙云等周边市县,永康的经济增长和财政税收遂大受损失。进一步的调研数据表明,去年永康纳税双百工业企业156家,总供地1万亩,税收12.5亿元,“亩产税收”12.6万元,高于全市企业平均水平一倍。其中前30位占地不到1000亩,但是纳税4.16亿元,占双百工业企业三分之一强;后30位供地3797亩,纳税1.43亿元,亩产税收3.77万元。为了解决这些土地紧缺带来的税收流失,永康市提出一个分层供给的新思路:把永康有限的土地优先供给那些“亩产税收”高的企业,优先解决这些企业的用地困难。按照这一改革的思路,那么“亩产税收”高的企业就会留在永康,极大地发挥了永康市企业的最大潜能,也大大提高永康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总额。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亩产税收”的思路有点类似经济学上所说的一级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也就是说,作为供给方的政府可能会在最大限度上压榨作为消费者的企业剩余。虽然政府的财政税收和动员能力得到了大幅度增强,但是如此政策必然会损失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与其他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如此下去,就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的新经济格局:大企业规模可能由此得到增强,而中小企业要不破产,要不就转移到周边的县域或者偏远的西部地区。大企业虽然在某种程度可以激励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但不要忘了,原先分散化的中小企业竞争格局也可有效分散县域经济的市场风险。所以,“亩产税收”的思路,表面上在增强经济实力,实际上是以增大经济发展风险和经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为代价的。 或许有人要说,笔者如此评述,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自古善言不美,由于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再加上政策的急剧调整,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十分严峻,浙江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重新寻求盈利空间的压力。那么,如果不能在经济规模或者生产技术上显示绝对的优势,原先使得永康市或者浙江省赖以发展的中小企业优势是否还会存在呢?这些优势的消失是否也会挤兑近些年快速经济增长的基础呢?这些都是我们眼前亟需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一旦我们放弃了原来的土地拍卖方式,而采用一种更富弹性的指标竞争方式,会不会诱发一些劣质企业造假,从而引发土地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法则”?答案似乎是毫无疑问的肯定。由于土地市场存在的巨大投机潜能,再加上产品市场利润的急剧压缩,这必然会诱使很多劣质企业铤而走险,利用所握信息优势与政府考核的潜在漏洞与高昂的监督成本,再或者是俘获政府中的某些人共谋,捏造各种各样的税收指标,从而以换取高额的虚拟资本。要知道,近些年不断吹涨的土地泡沫,再加上现有条件下的执法之难,使得这些投机者有足够大的激励为获取暴利而去投机。如此市场挤压下,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倘若不去模仿那些劣质企业的“低成本、高获益”赚钱之道,便大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失去原先的竞争实力,最终市场上就不再会有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企业,只会到处充斥着那些投机色彩浓厚的劣质企业。这一点,可以从近些年生产型企业大规模屯地以及房地产市场良莠不齐的开发商那里得到最强力的佐证。很显然,很多企业——不管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企业——都嗅到近些年一级土地市场和二级房地产市场上的暴利可能性,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争夺那些日渐稀少的土地资源,争上有暴利空间的房产项目。 结果呢?国人看到的便是满眼虚胖的企业,或者放弃原来主业而遍地开花的房产商。前段时间,我和几个同事去江苏企业调研,其中有家2亿注册资金的民营企业集团旗下竟然有14个子公司,横跨房产、建材、贸易、培训等十几个行业,细问之下更惊讶,如此庞大的企业竟然没有一个主营的业务,目前企业主要靠房产上获得的高利润来支持其他行业的微薄收入或者亏损。可以想象,眼前那些看似强大的企业很有可能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是我在那家企业调研时一位总经理助理事后偷偷告诉我的一句话,恐怕也是最能体现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情况的一句大实话。它让我沉默了很久: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恰恰就在于房地产的暴利和中国企业具有的强投机性。 请想一想,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炼金术曾造就的虚假繁荣,我们焉能不高度警惕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