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的钱少些“弯弯绕”
    2008-04-14    百合    来源:人民日报
    支农资金来自不同的部门和渠道,当务之急是如何保证将这些钱“手递手”地送到农村、用于“三农”
    春耕时节,支农惠农的好政策不断传来:中央财政拿出789亿元资金,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弥补因农资涨价等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今年国家直接补贴给农民的钱,是规模最大、增长最多的一年,这对春耕投入急需用钱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
    国家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多,各地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然而,这么多的钱来自不同的部门和渠道,在“输送”过程中能不能都像直补资金那样,“手递手”地送到农村、用于“三农”?
    前两年在县里挂职,省里出台政策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税收增长,增量部分省里不再参与“分享”,将全部返还以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在政策的激励下,县里的经济发展很快,财政收入每年增长超过30%,排在全省前列。按说县乡财政困难缓解,日子应该好过了,可一到年底各乡镇“报账”的时候,县里还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原来,县里税收增加的部分,上缴给省里后确实全都返还了。可是,问题出在“半路”上:省里把钱返到了市里,市里却没把钱全返给县里,愣是“截留”了几百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农村修路、打井、建沼气,多少事情需要钱啊!
    明明是省里返还给县里的钱,市里咋说截留就截留?县财政局长一肚子的苦水:市里财政紧张向县里伸手,县里不敢不给。县级领导都是由市里派遣任命的,前途捏在人家手里,就算这钱能要回来,有谁愿意出头和市里撕破脸?
    支农的钱到不了“农”手里,用不到“农”身上,类似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支农资金的拨付渠道过长,造成了“跑冒滴漏”。过去,支农资金数量较少,渠里的“水”不多,有点“跑冒滴漏”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现在不同,国家把“三农”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每年对“三农”投入都大幅增长,渠里的“水”越来越多。如果以前的漏洞不堵上,那么支农资金就不只是“滴漏”问题,还可能引发大量“跑水”或“分流”,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使支农资金输送途中少些“弯弯绕”,多些“直通车”。比如,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模式,中央的支农资金拨到省里后,由省直接拨付到县;省里的支农资金也直拨到县,不必再绕道市里。支农资金到县后实行“乡财县管”,钱放在县财政,乡镇的花费可根据预算直接入账。这样,就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缩短渠道减少“渗水”。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推行了“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支农资金的拨付速度和使用效率明显提高,深受基层欢迎。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今后公共财政这本“账”,管理将更加透明,分配将更加合理。支农的每一笔钱怎么花、花在哪儿,都有监管部门严格监督,都能让百姓心里清楚明白,那么“雁过拔毛”和“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相关稿件
· 农行调整信贷结构 明确支农贷款三大重点 2008-04-10
· 云南:农信社2008年将新增支农贷款80亿元 2008-02-14
· 金融支农将呈现四大亮点 2008-01-15
· 成都财政支农:"划拨"变"投资" 2008-01-14
· 巨额贷款支农:农村基础设施困局有望打破 200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