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版业有危机吗?
    2008-03-25    蓝田    来源:东方早报

    3月18日,早报刊发了一篇《日本出版社危机:每月倒闭一家》的文章,据文中介绍,最近有着40多年历史的日本中坚出版社草思社破产倒闭,引发人们对日本出版业危机的思考。

    实际上,日本出版业的危机早在七八年前就已初现端倪。2001年,日本推出了《出版大崩溃》一书,相对应的现实是,从1997年到2003年,日本出版业连续7年负增长,其中2003年的下降幅度是7年中最多的。此书在2004年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据说,中国的很多出版人读过此书后都直冒冷汗。
    那么,中国出版业的危机是否存在呢?我国第一届出版政府奖刚刚颁布不久,谈出版业的危机似乎有些缥缈。不过笔者在出版界工作数年,虽然对于如此宏观的问题并无深入思考,但也可以谈点个人感受。
    与读者的感受不同,在业内人士看来,2008年,中国出版业的最大危机并不是出在图书的选题、质量、销售等环节,而是纸张价格的飞速上涨。近几个月来,纸张价格上涨达16%~20%,远远超过CPI指数,而且这轮上涨似乎还没有尽头。现在出版社即使提着巨额现金直接到造纸厂,也很难买到纸张。纸张价格上涨的直接后果是,全国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书价也飞速上涨。
    单纯按照出书品种来比较,我国已经是出版大国,2007年一年我国的出书品种已达23万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很多人都知道的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教材教辅。据统计,在2007年销售的图书中,有20%是文化教育类。在文教类2007年畅销图书榜中,前十名中有四种是以“高考”、“试题”、“精粹”为书名关键词的纯教辅。在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的今天,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只能以教辅为核心。不知道这究竟算教育的危机,还是出版业的危机?
    读者当然不会像出版界的人那样从繁琐的数据分析来看图书,在很多读者眼中,图书的热点当然是那些畅销书,《于丹<论语>心得》、《品三国》、《狼图腾》、《哈利·波特》、《炒股就这几招》等热门书才是市场的弄潮儿。但是,对于出版社来说也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现象,在这些畅销书的背后,有相当数量的图书虽然冲着畅销的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造成的是大量的积压。借用央视的广告语: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但是未必坛坛都卖得出去。更何况,有不少就是劣质酒勾兑的。由于不少出版社跟风出版,一方面这些李鬼们弄坏了读者的胃口,另一方面大量粗制滥造的图书充斥市场,积压严重,也影响了出版社的正常经营。
    其实,畅销书并不是出版社的救命稻草,出版社真正的兴盛在于畅销书之外那些扎扎实实的优秀读物。中华书局最近几年由于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的成功而引人瞩目,但是它在古籍整理和学术类图书的深厚积淀,才是其品牌的真正价值。很多读者不知道的是,前些年中华书局曾陷入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偏离其品牌方向,大规模向教辅、旅游等图书进军造成的。如今,不少出版社的选题方向相当模糊,基本采取跟风追逐热点或大规模炮制包销书等方式,品牌价值和选题的自主策划、创意能力都严重削弱。
    风雨其实早就起了,民营书商、图书工作室等体制外机构的兴起,对原有出版社的冲击力度一年比一年大。由于体制外机构在选题开发、制作、营销上的灵活和高效,其经济实力和开拓能力已具有相当规模,而个别出版社因为选题自主开发能力的削弱,已快成为体制外机构的加工厂,而不再是“内容提供商”———出版社的目标。
    中国出版业面临的种种危机,当然不会仅仅是以上这些,不过,就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纸价的上涨也许正是触发危机的一个源头。当然,从某种角度看,这些危机也未必只有负面影响,由于生存的压力,很多出版社都大规模地压缩选题,将那些不必出的图书坚决砍掉,对于一年出版23万种图书的出版业来说,也许是一次洗牌和机会。
    在笔者看来,出版业真正的危机其实就在出版人自身,一位出版社编辑曾在网上这样写道:“我们脚踩在水深火热的亚当·斯密世界,脸上却要摆出优雅高贵的微笑。”出版人对自身价值和定位的困惑,才是最大的危机。

  相关稿件
· 我国数字出版业2007年出现转折性变化 2008-03-21
· 网络出版业:看得到未来 看不到利润 2007-03-26
· 提升出版业整体水平 出版物差错多将遭严查 2007-01-05
· “绿色”书籍畅销 “绿色”出版缓慢 2008-03-17
·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荣誉与追求[组图] 200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