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上海外滩与外资银行
    2007-10-19    李一翔    来源:经济参考报

英商汇丰银行大楼

  聚有30余家外资银行的老上海外滩。

  翻开过去的一些银行史论著,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学者们在分析近代上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何成为中国乃至远东金融中心的原因时,往往多从华资银行业方面入手。其实,除了华资银行外,外资银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有些作用是华资银行根本无法替代的。在中国业已加入世贸组织并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今日,重新拾起这个老话题,应该有一番新的认识。

30余家外资银行抢滩老上海外滩

  高楼大厦林立的上海外滩,是鸦片战争以来外资进入的一个缩影,在这块弹丸之地上几乎集中了上海所有的外资银行,故而当时将外资银行称作“外滩银行”。
  外资银行很早就进入了上海,与此相比,华资银行的产生则整整晚了半个世纪。鸦片战争后,依据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上海开埠后的第四年即1847年,英商丽如银行率先抢滩上海。在随后的70多年中,以英国资本为主导,包括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等国资本在内的30余家银行陆续在上海登陆(详见外商银行进入上海外滩时间表)。
  这些银行主要集中在从延安东路外滩到北京东路外滩,形成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各银行为了显示资本的雄厚,都在建筑外观上追求各自独特的风格,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中西合璧式等等。
  由于外滩附近汇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比如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美国华旗银行等,使外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华尔街”。

上海被誉为近代“远东金融中心”

  一个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有一批外资银行的设立。近代上海在不长的时期内聚集了众多的外资银行,其中有部分还是国际著名的大银行,它们充分利用上海相对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广泛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业务成长十分迅速,对推动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沪外资银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 引进了大量的境外资金。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中,有不少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它们的股东多为资力殷实的财团,而众多的客户中更不乏各类投资广泛的大公司。按照一般规律,大银行对它所联系的资金具有一种较强的“粘着性”,随着这些银行进入上海,同时也会带动一批外国财团和大公司进驻上海,成为上海吸引外国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据粗略统计,从1914年到1936年,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到42.8亿美元,其中约有1/3是投放在上海的。这些外资的投向绝大多数是工商企业,弥补了中国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此大量的外国投资,大约有80%是由外资银行牵头引进的。
    第二, 推动了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外资银行进入上海,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示范效应,直接刺激了华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生。1897年诞生的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设在外滩,此后上海陆续设立的华资银行大都集中在外滩附近,便于开展业务。外资银行采用了一套现代金融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如人员的选用和培训、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应用、信用工具的发明和推广等一系列有效的经营管理办法,对华资银行既产生一种借鉴作用,更造成一种竞争压力,从而促使华资银行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努力经营,锐意进取,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由此一来,因外资银行的进入而在上海形成了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这种环境不断唤起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并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自与外资银行接触,在实践中增长了自己的才干。通观近代上海的华资银行,多数都有一批通过此种途径培养出来的业务能手和国际金融专家,对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不无帮助。
    第三, 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育成长。凡是已经成型的金融中心都有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近代上海的金融市场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其中与国际金融活动密切相连的有外汇市场、标金市场和大条市场。上海的外汇市场是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逐步发展起来的,鼎盛时全市从事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洋行多达1000余家,其中约70%至80%是外资企业。它们经营的进出口业务量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量的1/3,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外汇需求,而外资银行几乎包揽了所有洋行大宗流动资金的供给,成为外汇市场的实际操纵者。同时,各国在沪银行均各自经营对本国的汇兑,并兼营对本国以外的汇兑,因而得以垄断上海的国际汇兑业务。在所有外资银行中,以英商汇丰银行最为突出,它经手买卖的外汇总额,经常占到上海外汇市场成交额的60%至70%。当时上海外汇市场的汇率每日由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挂牌,成为了中国实际上的汇率。
  此外,上海的外汇市场还与标金市场、大条市场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套做”而形成多角汇兑关系,使上海的外汇市场进一步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地的金融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国际资金流动的重要场所。总之,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外汇市场不仅成为中国的国际汇兑中心,即使在国外市场上也有相当的势力,而这种格局的形成是因为外资银行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值得汲取的教训

  但是,近代外资银行进入上海也产生了不少弊端,遭到国人的诟病和唾弃。外资银行不受中国法律的制约,不接受中国政府的监督检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银行的经营目的大都发生了一个转轨,从创办之初的纯营业性逐渐趋向政治性,成为各所在国在中国政治经济利益的代表,对中国均造成过一定的危害。如1870年麦加利银行为了适应英国对华贸易的需要,率先借口享有“治外法权”,不经清政府批准,擅自非法在华发行纸币,为外资银行在华发行纸币之嚆矢。此举不仅侵犯了中国的货币发行权,而且搅乱了中国的金融市场,阻碍了中国币制统一的进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现实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目前上海正在通过各种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凡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不仅有大批外国银行进入,而且进入后还得逐步让其经营本币业务,扩大经营范围。这既是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应该承担的义务。自1991年上海作为金融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陆续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以来,在沪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业务规模和产品种类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均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为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先决条件。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与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在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环境下,根据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原则,在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给予其与国内银行同等的待遇,使两者的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完全趋于一致。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外资银行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作者为上海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