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百姓消费不起
    2007-09-17    作者:匡生元    来源:红网
  趁着又一个黄金周的即将到来,峨眉山等风景名胜准备再次涨价。倘若这涨价成为事实,那么如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少林寺这样的风景名胜再也不会有低于百元的门票了。老百姓别说去看看那儿的景致,就是想到那山上的寺庙去上柱香,也是非常的不易了。
  像名山大川这样的风景名胜,它们是大自然赐予给人们精神享受的“天华物宝”。人人都可以不必附加任何条件地自由游览、观赏,如同古时的郦道元、李白、徐霞客一般,要看那座山就去看,不必花什么不菲的银子。也就是说游风景名胜是一种大众消费。然而,现在在“见钱不抓不是行家”的利益驱动下,大众消费的风景名胜大众居然越来消费不起了。
  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渐渐远离大众,成了小众消费,可以说是当今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如电影吧,这是个十足的大众消费。想当年,1角5分钱就可以上影院看场电影。露天电影更是便宜。可是现在一张电影票一般也要五、六十元,最便宜的也要二十元。在这样高高的票价面前,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人只好望洋兴叹,被迫地远离电影院,只好通过电视过过看电影的瘾。大众消费的电影却成了小众消费的玩意。现在说我国电影出不了世界级的优秀影片,国产影片的市场日益萎缩。原因在哪里?我以为,过高的票价使电影成为小众消费,这不能不是个重要的原因。在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电影只是青年有能力去看,只是经济上能够承受得了高票价的人看,电影事业怎么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图书更是大众消费的物什,尤其是像儿童读物。可是现在图书的价格可谓扶摇直上,儿童读物更是涨得厉害。在高高的书价面前,人们只能望而却步。其他的人我不知道,就以我来说。原先我一个月都要买三、五本书,可是现在别说一个月买三、五本,就是一年也买不了三、五本。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书价太贵。我这不是在叫穷,而是客观事实。现在一本普通的书就抵得农民买掉20多斤稻子,抵得农民在城里打一天工的工钱,广大的农民怎么买得起书,怎么舍得去买书。我所在的城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大约在1200元。1200元,就是全部拿来买书,能够买多少书呢?再说人不能不吃不喝不养家吧。现在吃的东西价涨得厉害。还有孩子的学费,上涨的房价,看病的医疗费等等。哪有什么闲钱去买书。并且这1200元是平均工资,有不少职工月收入是与最低工资收入标准持平的。他们哪里有什么钱去买书。
  理当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为根本,让大众消费得起。精神产品市场化并非是让大众消费成为小众消费,让大众没有经济能力去消费。如果借口产业化、市场化而使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让大众无法消费,那么这种所谓的产业化、市场化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产业化、市场化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不同层面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不是赚钱第一,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无力消费精神产品。
  供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如果只能让小众消费,那么大众在精神上必定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他们在精神上必定因营养不足而苍白。并且大众难以消费得起精神产品,那么一个民族文化素质是得不到提高的,其精神文明建设是难以向前发展的。
  猪肉涨价,鸡蛋涨价,政府高度重视,接二连三地出台政策,以稳定物价,保障老百姓的消费。可是风景名胜的票价猛涨,电影票贵得大众消受不起,书价使读者望而却步,却是听之任之,并且像主管风景名胜的部门居然允许风景名胜每年可以涨价30%。这是非常奇怪的。诚然,保证老百姓肚子不挨饿是很要紧的。但是一个社会只在保证老百姓肚子不挨饿吗?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还要保证老百姓的脑子不挨饿,也有足够的营养。只有这样国民才是真正的身强力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