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填补贫富之间的鸿沟?
    2007-08-14    作者:叶志军    来源:国际在线

  先富起来的人们,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到底如何?据最新的民调显示: 大家认为富人奢侈(57.1%)、贪婪(52.7%)和腐败(45.0%);同时92.9%的人又希望成为富人。(8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这结果看起来像是个悖论:既然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富人形象不佳,但为什么又有绝大部分的人想加入富人的集团?理由只能有一个,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敌人,也没有绝对的朋友。贫富之间的差距即是义利之间的鸿沟。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贫富之间的认知鸿沟近于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为富不仁”几乎是每个时代穷者对富人的第一感觉。尽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人们奉行的一条道德准则,但是在一个“家天下”的时代,“士农工商”的社会身份顺序,“受尊敬的财富”取得变得几无可能。
  于是,财富的“原罪”,成了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人们有意或者无意的回避,更使穷人对财富“原罪”的狐疑变得凝重起来。在改革开放以前,靠意识形态的制约建立起来的那种简单的财富公平,使贫富之间的差距显得不那么明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贫富给人们精神和物质上造成的鸿沟愈发变得不可弥合起来。
  除了对财富“原罪”念念不忘的诘问,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多的穷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向上流动的通道”被人为地堵塞,从而使他们堕入“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的“黑铁时代”。
  有数据表明:从 1980年代到2001年,代内向下流动率从11.5%增加到23.6%。这意味着进入90年代中期,有越来越多的阶层成员不但不能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中获得好处,反而出现了受损的现象。
  一块贫富之间的“铁幕”似乎已经悄然落下。“铁幕”的一方赫然站着行政性利益群体、行业垄断性利益群体、事业性利益群体、知识精英利益群体、经济精英利益群体、跨国性利益群体以及地下利益群体。他们或依靠着自己的强势行政资源,或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优势,为自己竖起来了利益的“柏林墙”。把弱势群体强行挡在了“铁幕”的另一方。
  打破“铁幕”、填平“鸿沟”不仅在于里面和外面的人怎么说,更在看这个社会是否能给穷人提供一个“向上流动”的制度保障。法国电视台经济记者弗朗索瓦·德克洛赛在1982年写道:一个好的社会,关键要看流动,人们“能上能下”。老总的儿子当上了工人;律师或技术员的女儿回到祖辈的农场;医生的孙子谋份警察的差事……理论上,一切应该从零开始。
  我们当然不必一切从零开始。但是,“一个国家,民众的权力只是停留在话语阶段,而不能转换成决策,那么这种权力是无效的。在民众只拥有一种无效权力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站在民众这一边。”(朱大可语)而为了缩小贫富鸿沟,就应该给每个社会成员以自由,降低竞争准入门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和途径。
  只有那样,贫富之间的心理距离才可以消弭,贫富之间经济上的鸿沟才可以得到修补,社会才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时代才是一个和谐的时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