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在经历了一系列“食品风波”之后,国内民众和国外消费者均以认同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中国近期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多项举措。 7月25日,国务院专门就此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草案)》。
就食品安全监管召开专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史以来尚属首次。此前,就同类问题,级别最高的会议是全国性的专项电视电话会议。譬如,最近的一次是今年2月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食品药品整治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吴仪副总理出席并讲话。 在制度、机制、网络、组织架构、信息发布、处罚力度等事关食品安全监管的诸多环节,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多项针对性举措,属历年来最有分量的一次。 这是一连串行政举措的集成和强化。此前,针对“食品风波”,国务院相关部委已相继推出一系列应对或改进举措。譬如:7月10日,质监总局就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同一天,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药品监管等五部门,分别介绍各自落实《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及《进出口食品安全“十一五”规划》所采取或即将采取的措施;7月中旬,质监总局披露,中国正与多个国家建立双边或多边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共同应对食品安全。为处置“食品风波”,中美对口机构已连续举行两次电话磋商,本月末,中美将就食品安全作进一步磋商,8月份,中美拟召开副部长级食品安全会议,9月份中美还要共同举办第二届食品安全峰会,若条件成熟,将签署中美食品安全合作备忘录;7月25日,农业部在第一时间回应坊间关于病死鸡入市的传闻,重申凡从正规渠道购买家禽和家禽产品,消费者尽可放心食用。农业部同时鼓励群众举报,欢迎媒体监督。作为姿态表达,该部还提前公布了7月份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信息…… 以上由中央政府层面和部门层面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在我们看来,都是中国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积极举措。对内,既对民众负责又事关政府形象维护;对外,既关乎国外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又涉及中国形象的国际评价。 我们还注意到,针对本次“食品风波”的处置,中央政府的着力点更多围绕着从内部找原因,从改进自身监管工作使力。即便一段时间内,部分国际舆论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安全隐忧作了不负责任、有意夸大、幸灾乐祸甚至带有敌意的挑衅性报道,中方也没做出过度反应。开放与融合,使中国的心胸变得豁达,渐渐学会并乐意倾听不同声音,甚至是不友好的声音,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包容心态,促进食品监管工作的改进,其情其景,令人欣慰。作为转型国家,中国待改的东西很多,我们之所以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在于我们一直清晰地观察到无数细节的进步。 确保食品安全放在任何国度,都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在中国,基于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其所指的“政治”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和更深的影响力:一方面,这是政府对国内外消费者承担的“天职”;再一方面,置身于全球化的市场背景,食品安全事涉“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关乎国民经济“三驾马车”的奔跑平衡,背后则涉及到天文数字般的就业岗位——一句话,涉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站在媒体角度,我们尤当清醒看到,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食品安全的总体保障水平,受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从生产方式到标准化水平,再到检测条件及监管能力,与发达国家存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要缩小乃至最终填平,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国内媒体在报道有关质量与安全的新闻事件时,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以合作而不是单纯揭丑,以致力于改进和改良的报道立场,承担自身的责任和监督功能,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消费者乃至国际机构一起,成为推动国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 领导小组有了,“特别规定”也将颁行,假以时日,食品安全状况当会有所改观。我们认为,抓紧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变多头管理现状,明春政府换届,正是理顺体制的一个难得契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