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博弈”中的威慑战略
    2007-07-13    王治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博弈论中有个著名的“斗鸡博弈”,说有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AB两只公鸡相遇时,它俩各有两个选择:进攻,或撤退。若两只公鸡都选择了进攻,那么必定两败俱伤;若都选择了撤退,那么它们无分胜负;若A公鸡进攻、B公鸡撤退,那么A公鸡胜利,B公鸡丢了面子;若B公鸡进攻、A公鸡撤退,那么B公鸡胜利,A公鸡丢面子;——虽然丢面子,总还是比两败俱伤的损失要少一些。这时,对每只公鸡来说,自己最好的对策应该是:若对方进攻、我就撤退,若对方撤退、我就进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斗鸡博弈”的例子。
  比如甲乙两个人相向而行过一座独木桥,他俩各有两个选择:进,或退。若两人都选择了进,那么必定都掉到河里;若都选择了退,那么它们谁也过不了桥;若甲进、乙退,那么甲胜利,乙丢了面子;若乙进、甲退,那么乙胜利,甲丢面子;——但虽然丢面子,总还是比掉到河里要好一些。这时,对每个人来说,自己最好的对策应该是:若对方进、我就退,若对方退、我就进。
  在军事上也是这样运筹的,毛泽东曾经总结出游击战的指导方针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斗鸡博弈”。敌退我不进,就会坐失良机,敌进我不退,硬拼也不明智。打得赢不打,是为不能敢于胜利的怯懦,而打不赢,还不跑,就有可能要被消灭了。
  按博弈论的说法,“斗鸡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你进我则退,你退我则进,自己的行为取决于对方的行为,而且双方都是这样的选择。那么,最后的“纳什均衡”究竟会出现在哪一点、也就是到底是谁进攻谁撤退呢?
  这时就要看谁使用了“威慑战略”、并使用得更为有效了。
  所谓“威慑战略”就是你在对方的面前表现出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样子,以大无畏的气概威慑对方,对方看你来势汹汹,势不可挡,若他是理性的,他自会知趣地撤退了。所谓“两军相逢勇者胜”,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威慑战略”也是对等的,一方采用,另一方也会采用,若对方在你的面前表现得比你还勇,你也要考虑撤退,与“愣头青”去拼命是不值得的。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发生在两党战争年代的故事。说在一场战役之后,敌我双方仅余的一个士兵狭路相逢了。他们都已身心疲惫,力不可支,但双方都勉力对峙着,枪口对着枪口,目光对着目光。渐渐地,国民党的士兵心虚了,发慌了,终于顶不住了,扑通一下跪地求饶,而共产党的士兵双目怒睁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但是当他吃力地夺过对方的枪支、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子弹时,他也一下子瘫倒了,因为他自己的枪里面其实也没有子弹。
  可见,勇还是不勇,有时并不需要真正的较量,而只需将“勇”的信息传递到对方那里即可。
  我听说有个故事,某次马戏团表演,一驯兽师与一只老虎同在一只铁笼中,正在表演的时候,意外遭遇停电。黑暗中那只老虎仍然虎视眈眈,而驯兽师却什么也看不见,情形十分凶险。好在驯兽师突然意识到,老虎并不知道人看不见它,于是他仍旧挥舞手中的道具,像平时那样表现出一种降伏猛兽的勇气,老虎只好乖乖地听话。
  “威慑战略”在博弈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很多情况下,博弈就是比拼谁比谁更有威慑力。

(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