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是在开倒车
    2007-06-29    作者:叶雷    来源:四川新闻网

  6月27日,XX市朝阳区投促局组织区教委、区人事局等对驻区的外资企业进行政策宣讲。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本市今年将严控“双外生”进京指标,朝阳区原则上不审批外地生源、外地院校毕业生进京。(6月28日《京华时报》)

  作为首都的北京,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的城市。过去,北京接受大学生,划定211工程中的288所院校;如今,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只是“就业”而不是“人才”,严控“双外生”进京。从这一项政策里面,作为一个公民,能够感受到的是地方保护主义,是歧视,心中充满愤懑,北京究竟是中国的北京,还是北京人的北京?如果北京歧视我们,还叫我们怎么爱北京啊?
  北京并不是就业地方保护主义的唯一城市,近几年,各地纷纷出台就业方面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缓解本地区的就业形势,把就业机会向外地人关闭,留给有本地户口的求职者,于是出台了诸如外来人口来本地就业需办理各种证件的规定;二是为了保护地方人才,担心高级人才外流,于是就出台了本省高校毕业生出省就业要交出省费等规定。
  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经过这些年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现这种做法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也没有达到本来的目的,于是这些政策又开始松动了。首先是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没有从全局考虑,很容易遭至报复,北京设置壁垒限制外地人在北京找工作,其他地方同样设置就业壁垒来抵制北京人在当地谋职;北京限制高级人才外流,外地同样也在限制人才外流,当这种报复泛滥的时候,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就毫无作用了,显现出来的更多是负面作用。其次,根据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当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任何地方保护主义政策都会失效,当所得除去通过各种限制的成本后,依然比他在原来地方的所得多的时候,外来人口还是会千方百计的挤进来,高级人才还是纷纷奔发达地区而去。
  实际上,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也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且越来越明显,付出的成本有大于得益的趋势。首先是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不利于选拔人才,道理很简单,是从本省几千万人中挑选得到的更好,还是从全国12亿多人口中挑选得到的更好?答案是很清楚的。其次,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会抬高地方的工资成本,结果就是因成本的上升而降低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市场份额萎缩,企业不得不迁到成本低的地方去,结果影响了本地经济的发展;或者依然或明或暗地不执行当地的保护主义政策,结果是政策的权威大大折扣,还引起外来人口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并发症。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还是符合人道和人性的,是解放个性,人权普及的结果。只有在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中,才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并能够激发地方的用人热情,最大程度地使人才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是与此相背的,因此任何形式的就业地方保护主义政策都应改取消。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的一举一动在全国有一种示范作用,真的不希望北京作出的是一种违背历史潮流的负面示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