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5-25 作者:李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 |
|
|
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作家写过一首诗《时间开始了》。近读将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新闻,忽有一种感动掠过,真的,对中国农村发展而言,对中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而言,这可能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时间开始了! 中国的扶贫工作,成果之丰硕举世瞩目,解决数亿人的温饱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醒目的收获,也堪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 第一股脱贫东风,是由改革催送的,结下了甜美的果实:中国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从农村起步,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迅速解决了农村普遍贫困的当务之急:吃饱。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骤减到1985年的1.25亿。其后进入有意识的开发式扶贫阶段,区域经济的增长,政府直接投资于扶贫的开发性项目,增强了农村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到上个世纪末,贫困人口减少到了3000万。 然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就是至今仍然存在的大约2000多万贫困人群。其中,大约超过1/3是残疾人,1/5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户”,还有1/4强的人居住在地理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所以,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发式扶贫,显然已经无力照拂这个极度困难的群体了。 事实上,政府一直在这个人群中渐次推行低保制度,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开始了试点工作。现在,国务院明确提出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在市场力所不逮的角落,遍洒雨露,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国民待遇的重要举措。 当然,如何让贫困农民公平、足额、按时地享受低保,仍是一项重要课题。比如,怎样保证这笔低保金发到基层以后,能够流向它该去的贫困角落,而不被挪用、不被滞留、不被贪污,还必须借重制度监管与舆论监管的“火眼金睛”和依法严惩的“尚方宝剑”。 其实,全面推行农村低保,更意味深长的,还不仅在于能够让农村贫困人群有尊严地活着,更在于它向着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和谐,又接近了一小步。不能小看这一小步。它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最近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是的,中国改革持续到今天,决策层用什么态度和措施,直面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现实,事关改革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和谐社会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现在,最草根最困难的农村赤贫,也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能在制度性的保护伞下感受一丝温暖,这不但是他们的福音,更是中国农民的福音,中国所有百姓的福音。 “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这是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感叹,要让“大厦”安如泰山,必须从制度上善待农民。而全面推行农村低保,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步…… 我们希望,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城乡百姓共享国民待遇的“时间”,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