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动学生炒股是一种误导
    2007-05-08    作者:董宏达    来源:中国网

  李铭(化名)今年22岁,是我市(大连)某高校一名大二的学生。尽管年纪不大,却已经在“风雨飘摇”的股市中摸爬滚打了十年有余。李铭从小学开始接触股市,现在已成为身价几十万的“学生富翁”。面对震荡不断的股市,这位在同学眼中的传奇人物,平淡地向记者讲述了他十余年的炒股历程。(5月6日《新商报》)

  如今股市牛起来后,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忽悠。不仅全民炒股的报道不断,没想到又抛出了个少年开始炒投的成功例证,虽然报道中也小及一段失败的坎坷经历,但这则新闻总体上给人的印象却是——鼓励学生炒股,且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从小涉股容易成功。不信你看看这新闻标题吧——大连大二男生11岁入股市 如今成为“炒股导师”。要是青少年看到这示题,恐怕要把李铭同学作为心中的偶象、炒股的榜样,能不产生炒股的冲动?
  本来,股市风险性大,炒股要面对风险,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炒股是成人的事情,毕竟成人涉世经历多,相对承受风险的心理要强一些;同时,炒股,更是一种赌博行为,赌博的诱惑能使人上瘾,炒股当然不例外。尽管有人讲,让孩子炒股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接触社会、学会理财、培养生存能力”,在我看来,这都不过是一种臆想,一种美好但不且实际的愿望。不顾股市风险、炒股分心影响学业这些因素,让孩子过早接触股市炒股,会把孩子们引上不归路,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所以,即使有李铭这样的先例,但也只能是特例,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而,支持孩子从小炒股不是良好的导向。
  李铭上大学后,坚持炒股,且“炒股带动老师同学”,更是一种误导。有人认为,大学生炒股也是一种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的性质类似,应该像勤工俭学一样,受到鼓励。我仍然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大学生少股,同样是弊大于利。道理非常简单,一般来说,有闲钱才有条件炒股,即使走入社会,也不能把习柴米油盐的生活费用拿去炒股,何况在校大学生自身没有经济来源,家长供他们上学的学费都不容易(少数拥有强大父母后盾的学生例外),哪有闲钱炒股?从心理素质上讲,虽然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历,但毕竟还涉世不深,遇到的挫折并不多,面对跌荡起伏的股市,恐怕都经不起摔打,弄不好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另外,炒股也需要有中够的时间持续的关注,大学生一旦陷入股海,就会在潮起潮落中难以脱身,对学业不可能不构成冲击。如果用大学的最佳时间和良好环境去置换股票市场起起落落的悬念,哪多哪少,不言自明。
  总之,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中学生,让他们涉猎一些股市的知识就足矣,没有必要过早地让他们亲自炒股,家长的支持和媒体过度的宣传,都是一种误导,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