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办公祭活动引争议
    2007-04-30    据新华网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了一股祭古热,祭黄帝、祭炎帝、祭大禹、祭孔子、祭老子、祭伏羲……举办盛大典礼,或由政府主办或邀请各级领导人出席。新华网发展论坛就此展开讨论,很多网民认为,虽然这类公祭有保护、追寻、弘扬传统文化之意,但也有搞花架子、形象工程、相互攀比跟风之嫌,应限制管理这些公祭活动,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抑制通过大搞这类活动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风气。

对大型公祭的三点疑问

  网民称,公祭之风如此盛行,且级别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摇身一变为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弊端多多:一是劳民伤财,且不论所有公祭都是地方政府出面,用的是税金收入,光是组织排演、接待宾客、安全保卫,就足以弄得鸡犬不宁;二是攀比奢华,现在已有某省宣称公祭规模创了全国之最,必有不服气的省份要急追紧赶;三是把振兴中华文化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形式主义。

“政府公祭”是新的政绩追逐

  为何“政府公祭”之风会愈演愈烈呢?这里重要的是连着“政绩”二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时成为各地发展经济争相模仿的方式。这几年情况反过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政绩的拉动作用显弱,先进文化建设则能成为新的喝彩点。在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的热潮中,文化再不是“搭台”,而成了“唱戏”的主角,经济实力则变为“搭台”的基础。可以预料,在政绩冲动和对文化建设奇怪想像的共同作用下,“政府公祭”热将继续扩散,并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旗号下更为兴盛。不知被深埋几千年的古人会不会发笑。

我们应当如何祭祀先人?

  网友:祭祀先人,只要真有诚意,三尺牌位,两束白花即可,何须修像山一样大的塑像?祭祀先人,是要缅怀先人事迹,继承先人美德,从未听说过三皇五帝中有哪位是奢侈浪费,喜欢花架子的人。形式到位,却没能学到先人的精神,这样的祭祀有何实际意义?把资源浪费在这些所谓的大场面上,不如做些实在的事情,把中华传统文化认真梳理一遍,推出今日仍有用的道德精粹,薪火相传,这才是民族文化的真正复兴。
  网友:我们对待历史名人的态度,决不应该是将他从人变成神,让现在的人们顶礼膜拜,公祭历史名人不应该是我们纪念他们的最好方式。
  网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各地政府“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把久已作古的先人摆上祭坛很容易,但是想要把振兴地方经济一同摆上去却并不容易。这种丝毫不顾历史文化认同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公祭,除了能带来一时轰动,造就片刻喧嚣之外,到底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多少实际的贡献?
  网友:对于实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必要的,应由国家予以认定和规范;性质相近、类型相似的可以采取某种形式合并。在祭奠过程中要勤俭节约、戒绝浪费,在祭奠后要有后续工作,在深挖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不能典礼结束曲终人散,搞形式主义。对于没有必要举办的,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网友:各地争为古人公祭这一乱象,突现了某些地方领导干部在抓发展上的浮躁心态、投机心理和领导群众致富手段的缺乏,是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是对政府公共资源的严重挥霍和浪费。这样的活动,直接受损的是群众利益,直接影响的是党和政府形象,直接违背的是党中央提出的“务实、为民、清廉”要求!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