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环境比“特权” 更能吸引人才
    2007-04-03    叶蔚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人事部、教育部等16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的通知,规定,今后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不受编制数额、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口所在地的限制。随迁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由其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优先办理入、转学手续,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费用;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和高考的,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此意见的下发,引起了强烈质疑。有关部门吸引“海龟”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以“特权”吸引人才的做法可能导致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就容易对本土人才造成极大不公。同样是人才,为什么只有“海龟”可以享受诸多“特权”?更何况这种“特权”是公权力赋予的。
    根据人才理论,人才资源发挥的最大限度是其自身能力的90%,而我国人才仅能达到61.9%,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内耗,而不公平无疑是催生内耗的元凶。为了吸引“海龟”而片面地赋予其“特权”所对本土人才造成的不公,将对本土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伤害,更何况本土人才的数量更为庞大,为了吸引少量“海龟”人员而构成对本土人才的伤害是否真的值得?而且,这种“特权”一直延续到子女身上,容易损及我国的教育平等性原则。
    我国目前最需要的还不是人才,而是对人才合理充分利用的机制。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量人才由于配置不当或使用不当而无法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就超过了9000亿元。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人才的“高消费”趋向非常明显。在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像文秘、推销等职位都要求在本科以上。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这已经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
    如果人才不能尽其用,即使给“特权”对优秀“海龟”人才的吸引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即使能把他们吸引来也未必能够留得住他们。尤其对于深受海外思想熏陶的人才来说,公平的环境对他们才是最具诱惑力。
    事实上,真正的人才需要的并不是“特权”,而是一种能够将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的机制,给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而构筑起这一机制和环境的灵魂就是公平,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人才才能够通过竞争脱颖而出,也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促使人才积极进取,发挥潜能,作出贡献。
  相关稿件